Thursday, June 26, 2008

第二步:觀察結構 (Observe the Structure)

第二步:觀察結構 (Observe the Structure)
馬丁路德說:「我查考我的聖經如同我摘蘋果一樣。第一,我搖動整棵樹使最熟的果子掉下來。然後我搖動每個主幹,當我搖動了每個主幹,就搖動了每個粗枝子和每個細枝子。之後我查看每片葉子下面的蘋果。我查看整本聖經如搖動整棵樹一樣。然後我搖動每個主幹 – 研究每一卷書。然後我搖動每個粗枝子,特別注意每章經文聯繫的意義。然後我搖動每個細枝,或研究段落和句子和字句和他們的意思。」

釋經講道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秘方,而是最傳統最基本的技巧,從查經方法開始。現代的講員極注重溝通、表達、演講、靈感、風格和精神。西方式講道尤其強調服裝、創意和認真等等,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如今,有實力的講員為數不多,因為實際用心花時間查經的人不多!歐爾弗牧師 (Stephen Olford) 指出今天講道者的景況:「美國與英國的分別在於美國的牧師有辦公室,英國的牧師則有閱讀室。」

原來查經不是講講而已,查經有方法和規則,不是沒有標準和要求,也不是抽象或個人的。好比我所經歷的,傳道人起初在神學院學習講道學,大部分都會接受這樣的教導:「把一篇經文看幾次,默想聖經的話語,找三大點去分析。」

當我讀神學碩士的時候,第一次修「查經法」課程,才發現我講道的弱點在那裡:原來我並不會講道,更嚴重的是我不會查經!要講道卻不會查經,就像不會走,就要飛!我會讀經,但查經是需要時間、耐性和技巧的。單憑著個人靈感、流利口才、參考書籍和靈修資料是不行的。特別是大部分的靈修書籍,作者僅用短短一頁紙張,所用的經文或解經內容非常有限,卻希望能增進讀者的靈命,不過是說說罷了。

通常在神學院修講道課之前,每位神學生需要經過三年希臘文和兩年希伯來文的嚴格訓練,但是學習講道沒有一課比「查經法」更實際和關鍵的。「查經法」給予我數不盡的益處,是全校最受歡迎的課。當時由傑出的教授韓君時 (Howard Hendricks) 傳授。「查經法」有悠久的歷史,不是新發現,但是擅長教這門課的人卻不多。

最早期出版過「查經法」的是一位錢爾拿先生 (Robert Traina),他的經典著作研經法 “Methodical Bible Study”,幾十年來,是達拉斯神學院每位新生必修的第一門課。我經常推薦 “Living By The Book” 一書,這是一本比較簡單易懂的「查經法」的書,是由當時教我「查經法」的老師,《亦師亦友》的作者,韓君時教授和他的兒子威廉 (William) 所寫的,我希望有一天有出版社願意翻譯這本書。

修過「查經法」課程的受益者包括寫《雅比斯的禱告》的作者魏肯生 (Bruce Wilkinson)。魏肯生另一本著作 “Walk Thru The Bible” 也是一本必看的書,它們都是依著這個方法,把聖經每本書的主題和大綱分段。

韓君時說:「我已經教了『查經法』五十年。我想它是我最喜歡的一門課,因為這門課能使一個人走向生命不斷成長的研經歷程。換言之,一旦他們開始研經,無論何事發生,他們都將成為聖經老師;人若是想要做聖經老師,就得先做聖經學生。」

按照查經家的研究,查經的三個主要技巧和步驟是「觀察」(Observation)、「解釋」(Interpretation) 和「應用」(Application),各有各的用途、排列與含意。經由「觀察」發現有關經文「寫的是什麼?」(What does it say?),問「是什麼?」(What?)。「解釋」所發的問題是「它的意思是什麼?」(What does it mean?) ,回答「知道了是什麼又如何?」(So what?)。「應用」則是問「對我有什麼意義?」(What does it mean to me?),回答「現在該如何?」(Now what?)。

通常的講道多是注重「應用」而少強調「觀察」和「解經」。殊不知「觀察」、「解經」和「應用」有它的先後和優先次序。「觀察」是查經的第一個步驟,它是查經之首,「解經」和「應用」是隨著「觀察」的帶領和方向走的,此外沒有其他次序。

既然「觀察」是頭,如果「觀察」錯誤或是「鑰字」找錯了,那麼再用功「解經」和認真的「應用」,都只是浪費時間和精神罷了。「觀察」是釋經講道的首位、基礎、中心、權威。可說講員的「觀察」能力,決定講章的方向和發展。「觀察」需要敏銳的眼睛、集中的思考和忍耐的精神。釋經講員從開始至中途,直到終點總以其「觀察」為憑據。

恰克司溫道 (Chuck Swindoll) 將「觀察」比喻為偵探在尋找線索。「觀察」是重要的關鍵,因為講員的觀察決定他的講章大綱、內容和應用。要有獨特的釋經講道,就需要會從經文的結構去找線索,使講道更有權威。假如講員常指出結構的精采鑰字、意思和發展,聽眾即可以跟隨著講員和聖經思路前進。

韓君時教授說,「無論何時,只要有兩個以上的句子,你就有結構。」最有效的「觀察」,就是找出一篇經文的結構記號。我先列出十二個結構記號,然後藉著觀察路加福音十五章一至七節迷羊的比喻,帶領讀者找出這些記號。

以下是個強調觀察之重要性的故事:
英國有一位講師查爾斯・賀巴 (Charles Hobbs)有次說到近一個世紀前,有一個住在倫敦的婦女的故事。她將她作碗碟傭人所積蓄的錢全用去聽當時一位偉大講員的演講。這位講員的演講內容深深地感動了她,她便等著要與他見一面。
「像您這樣到處演講的機會,在生命中是多麼美好啊!」她說。

「這位女士,」他回復,「您從來未有遇到過機會?」

「沒有。我從未有過一次機會,」她說。

「您是做什麼的?」講員問。

她回答:「我在我的姐妹們的宿舍裡剝洋蔥和切洋芋。」

「您做了有多久?」他追問。

「十五個淒慘年頭!」

「您都坐在什麼地方作事?」他繼續問。

「當然在廚房裡最底的那層階梯,」她覺得奇怪。

「您的腳放在那裏?」

「在地上,」她回答了,更加覺得困惑。

「那是什麼樣的地板?」

「是上釉的磁磚。 」

他說:「親愛的女士,我今天要給您一個任務。我要您寫一封關於這地磚的信給我」。
儘管她抗議說自己只是一剛要開始的作家,這位講員卻勉強她答應去完成這任務。
次日,當她坐著剝洋蔥時,她開始注視地板。就在那晚上她拉鬆了一塊地磚,挪去磚塊為要請求磚廠的廠主向她解釋磚是怎麼製造的。

但是這麼作她仍然不覺得滿意,她又去圖書館找了一本有關地磚的書。她發覺英國當時有一百二十種不同的地磚和瓦片。她發現了千萬年來泥土地層是如何形成的。她的研究激發了她的想像力,她就用了所有的時間去學習更多有關的知識。她每一夜都回到圖書館去閱讀,就這樣,這名從未有過研究機會的婦女逐漸開始攀登知識的梯子。

在幾個月研究以後,她下決心開始寫她曾許諾過的那封信。她寄出了一份三十六頁的文件,是關於她廚房裡的地磚。之後,她驚訝地收到了一封信。信中附有一張支票,是來自於她所寫的研究報告的收入。那位講師竟然將她的信件出版了!與錢一起寄來的還有一個新任務 - 他要求她再寫關於她在磚塊底下發現了什麼。

生平第一次,她迫不及待地回到廚房!她翻開了磚,發現有隻螞蟻。她將螞蟻放在她的手裡仔細的細查它。

那個晚上,她急忙趕回到圖書館開始研究螞蟻。她發現:世界有上百種不同的螞蟻。一些很小到竟然能站立在針頭上;而大的卻大到令人能感覺到它在手掌心的重量。她開始了對螞蟻群體的研究,她在透鏡之下細看各式各樣的螞蟻。

幾個月以後,她寫出研究的結果:一封三百五十頁的信。這「信」後來也被出版了。
於是她立刻放棄了她的廚房工作,去從事寫作的工作。

在她死之前,她達成了她的夢想,她體驗到了自己從未想像過的樂趣!

這是觀察帶給一位從未有過一次機會的婦女的結局。

(1) 比較 (Comparison):相同的人、事、物的比較。在路加福音十五章一至七節「稅吏和罪人」(1節) 和「失去的羊」(5節) 是個比較;而「法利賽人和文士」(2節) 與「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7節) 是個比較。

(2) 對比 (Contrast):不同的人、事、物的對照。「對比」不一定指相反的雙方,即使不相同的事物也可以拿來對比,譬如黑的對比不一定是白,亦可以是藍、紅或綠。在迷失的羊的比喻裡,「眾稅吏和罪人」(1節) 與「法利賽人和文士」(2節) 是個對比;「罪人」(1節) 和「義人」(7節),「失去的羊」(4節) 和「不用悔改的義人」(7節) 及「一」(2節) 和「九十九」(4節) 也都是對比。

(3) 因果 (Cause and Effect):一件事情、思想或行動帶來的結果,常使用「所以」、「既然」這一些鑰字。在這裡路加沒有使用這個記號。

(4) 轉折點/小高峰 (Cruciality):經文內情的突破或變化。這不是經文的高峰、解答或頂點,而是經文到達高峰(高潮)之前的轉機,韓君時稱之為「小高潮」。這記號代表過程中次高的地位。路加描述「找著了」(5節) 就是經文情況的轉折點。

(5) 高峰 (Climax):經文內容的高峰、首腦或元帥。迷羊的比喻,高潮是第六節的「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不是第五節的「找著了」。雖然這個比喻的焦點,在很多講員手上,是傳福音和救靈魂,但耶穌最終所強調的卻在於接納罪人和團契生活。
耶穌不是針對不傳福音的問題,而是針對傳福音的,以及指責去分辨誰配得救或誰不配得救,當與誰或是不當與誰團契相交的錯誤觀念。

(6)連續/漸進 (Continuation/Progression):一件事情,一個人在字句中的起頭、發展或前進,直至終點。例如路加福音十五章開頭的「義人」(4節) 、到末了「不用悔改的義人」(7節)。

(7) 重覆 (Repetition):一個字或片語的重提。比喻裡的重覆字有:「罪人」(1,2,7節)、「羊」(4,6節)、「迷失」(4,4,6節) 、「找」(4, 5,6節) 和「歡喜」(5,6,7節,同根字) 。
以下三個記號(八至十)是需要注意的,但是在做完前七個記號之後,第八至十個記號的記載、結果和績效分別不大。其他三個記號如下:

(8) 比例 (Proportion):一個題目或字句出現的多少或長短,是聖經作者要強調的。在路加福音十五章裡,「稅吏」、「法利賽人」、「文士」和「比喻」只出現一次就不再被提,這些字雖有用途,但只是背景不是焦點,所以講員不需多花時間,在這些次要的字上大做文章或鑽牛角尖。

(9) 引言與總結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一個題目或情況的背景和它的結語。在失羊的比喻引言是「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1-2節) 總結是:「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7節)

(10) 說明 (Explanation):描述一個思想或事情的解釋。比喻的說明是「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7節)。

第一次要認出並且記載十多個記號是比較困難,但是很多時候一段經文只有大概七至八個記號會出現,不是全部的十二個記號都出現,並且某些記號列出的效果是彼此相關,且有密切的關係,譬如「因果」、「說明」和「總結」等記號的出現。這種列出記號的習慣會帶給研經者,尤其是做講員的,數不盡的益處。

我要強調不要勉強加這些記號在經文上,如果記號不是自然存在的,就不要花時間找一些無關的字成為記號字。例如勉強在經文上添加「因果」和「總結」的記號。

查經和講道的時候,應該注意所選擇的經文是否是一個完整的單元,不是局部的。具有實力的講員可以幫助聽眾增加他們的查經技巧,引導他們能夠充分領略釋經講道的中心思想和辨識那些重要的或是優先的記號。

一段經文和講道大綱的「鑰字」必需發展到那個單元的終點或「高峰」,另外也需要指出經文的「轉折點」,所謂「起承轉合」的「轉」的道理。在典型三大點的講章裡,講員該把「轉折點」和「高峰」當作大綱的第二和第三點,這是個好選擇,但這不是絕對的。如果是用「高峰」為大綱的第三點,用「轉折點」作大綱的第二點,講員就只需在六大記號所剩下的四個記號 (比較、對比、重複、前進) 中選擇一個頗重要的記號作大綱的第一大點。

敘事性和教義性的經文都可以按這方式去研究。用約翰福音十五章一至八節這個單元做比喻,經文和大綱的「高峰」亦即第三點應該是「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8節),它的第二點或「轉折點」是「常在我裡面」(5節),另外很明顯必要分享的一點是「結果子」(2,4節),也就是來自經文的「重複」和「比較」這兩個記號。分析這三大點的關係,發覺「結果子」回答了「做什麼」的問題,「常在我裡面」解答「如何做」的問題,「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解釋了「為什麼」的問題。

這些重要的記號就是查經家所謂的「鑰字」。今天「鑰字」這詞用的太普遍,顯得毫無意義並失去了它原本的價值。看過電影「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 的人便知道那超人特攻家庭的青少年Dash對父母親不滿的情況,因為父母親不許他使用他的超級力量,並且要全家人掩飾身分,隱藏他們的特異功能,還要弟弟和姐姐的行為、生活和志向像凡人一樣。其實父母親有他們的難言之隱,因為他們曾經遭受一次失敗,並答應政府不再露面作時勢英雄了。可是每當夫妻二人安慰和鼓勵那些不能施展特異功能的小孩的時候,兩個孩子常不服氣的抗議說:「假如每個人都是特別的,就沒有一個人是特別的了」。

如果講道或查經時有很多的「鑰字」,就不再是「鑰字」。「鑰字」應是特出、權威和關鍵的,它連接經文的思想並闡述作者的本意。一般我鼓勵學生限制「鑰字」三到四個就夠了,其他與「鑰字」有關的字,在釋經發展過程當中,可以連起來分析,因為它們對經文內容屬於次要,而不是主要的關鍵。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查經的習慣和功課,更不要拒絕這個研究方法。當我在神學院學習的時候,學生們的習題不但需要找出一段經文的主題,而且要找出聖經每一卷書的主題!

按照經驗,不論我示範分析多少次,都不如讓學生自己練習一次的效果大。也常常發現學生所找出來的記號,與我覺得的記號,竟然也會相差極遠。

以下鼓勵讀者試查腓利門書,找出有哪些很明顯的記號?你認為最重要的記號在哪?哪一節?什麼字?將它們一一列出,然後去挑出解釋的鑰字來。

請你列下腓利門書裡明顯記號的字:
(1) 比較:



(2) 對比:



(3) 因果:



(4) 轉折點/小高峰:



(5) 高峰:



(6) 漸進:



(7) 重覆:



(8) 比例:



(9) 引言與總結:



(10) 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