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6, 2008

第四步:分析重點 (Expound the Points)

第四步:分析重點 (Expound the Points)

一個牧師在準備他的講道時有點鬆懈。他的會眾立刻就察覺到他最近的講道不如從前的講道「肉」那麼多。後來那牧師在講台上發現一個匿名的字條:「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約12:21) 。他就深刻地反省自己,殷勤地讀聖經並按他以前徹底下功夫研究和預備講章。星期天的早上,效果確顯出了進步。不久,他又在講台發現另一張字條,說:「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 (約20:20)。

釋經是查經的第二步驟,就是「解經」的部分。「觀察」問:「寫的是什麼?」或「是什麼?」(What?),「解經」則問:「意思是什麼」或「所以是什麼?」(So what?)。先作好「觀察」的工夫,解釋經文時就容易得多。釋經講員一般不需要多解釋那些次要的、附屬的、小標題或副主題等等的字或事,只要多注重主題、大綱和鑰字的意思、方向和發展。韓君時說:「你所發的問題會在觀察過程裡直接找到答案。所以我說,你若花多時間『觀察』,就省點時間在『解經』,而結果會更準確;你越花少時間在『觀察』,你就會花多點時間在『解經』,結果反倒並沒有多麼的準確。」 (Howard Hendricks 198, Living By the Book)

在「解經」這一步,講員需要留意不要超出「觀察」或「應用」的範圍。「觀察」是查出和記載「鑰字」和其發展,但是「解經」是講解經文結構和內容發展的意思和原因,亦不是針對聽眾如何使用在個人身上的「應用」時候。今天大多數的信息都是應用多,釋經弱。講員以一點點時間讀聖經,略提一下經文,就花許多的時間去說服聽眾,應該如何想、信或活,很容易犯借題發揮或自由發揮的錯誤。話題僅僅帶出少數遙遠的聖經概念,結果講了太多個人意見,而沒有講神的話語。

有時因為訓練不足的緣故,講員經常選擇一般比較切合時下流行或現代化的講題,只借用一兩句經文做引言,就構成了講章,對神的話語如此草率,真太可惜了。釋經講員應該用大部分的講道時間,去挖掘、去深思神的話語,按著次序談觀察、理解、發展,然後應用。

釋經是個頗花時間和費腦筋的事。有人說:「一分鐘的講道,需要一小時準備的時間。」這還不包括其個人屬靈的操練和預備。所以我們不可埋怨太費工夫,或減少準備講道的時間,而輕視或忽略釋經的紀律。

專題講員問:「我可以說什麼?」,但是釋經講員問:「經文說什麼?」。釋經講員的責任不是講一篇「新」的思想,而是講一篇有「新鮮感」的信息,所以講員根本沒有必要覺得自己要研發什麼新的看法,因為神的話語足夠餵養人的心靈。

釋經就是一步一步耐心地揭露或展示經文的主題和內容,它的主要三大範圍包括「定義/形容」(Define/describe)、「證明」(Defend) 和「發展」(Develop)。還沒有講這三大範圍的分別之前,
我可以提供你一些可以補充和增加釋經能力的方法。

第一可以在釋經能力上助你一臂之力的,是懂得做「字義」研究 (Word study) 。可惜的是,今日字義研究好像是失去的技術和被遺棄的技巧,但是會用它的聖經學生不但是有如找到珍珠 ,更是找到寶藏、金礦或銀行一樣。新約或希臘文串珠聖經和舊約或希伯來文串珠已經出版很久。我也看過大陸出版的新約版本。除了書以外,如今已可以使用電腦原文串珠工具。

最實用和方便的是使用電腦工具,尤其是叫「Almega聖經工具」或e-sword (從e-sword.net下載)。我常用的英文工具是PC Study Bible,因為對照要查閱的經文,它有原文字、英語發音、英文意思和Strong編號四重的比較。這些書或工具是採用Strong聖經辭典新舊約的編號,方便讀者找出同樣的原文字,還在其他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經文中被使用。一些原文字的出現或重複在聖經中不多,譬如腓利門書11和17節的「有益處」(新約編號第2173在聖經出現三次) 和「收納」(新約編號第4355在聖經出現十五次)。讀者可以藉著比較和對比的方法去闡明這些字的深度和獨特意思。甚至經常出現在聖經的字亦是有其處理的方法,比如新約記載耶穌吩咐 (呼召) 利未或馬太 (太4:9)「跟隨」祂,指定號碼是新約第190;使用它的講員,查了就知道,這希臘字在聖經裡出現過91次。但這還不夠,講員要分析這些資料與他開始要找的原文字「跟隨」有什麼關係,有什麼交替。

如果研究者感到91次的「跟隨」太多,不知道如何分析這些資料,他可以看有什麼同類、直接或較為貼切的資料可以比較。

例如要看耶穌曾經呼召那些人「跟隨」祂,會發現耶穌除了召利未,並在另外三處經文中邀請了腓力(約 1:43)、彼得 (約 21:19) 和那要回家處理家事的人 (太8:22,路9:59)。利未、腓力和彼得積極的回應,「跟隨」了耶穌,不但成為主的門徒而且是使徒;可惜那無名者諸多藉口,錯失作使徒和做大事的好機會。更有趣的是利未是唯一門徒或使徒,他的故事三次被記載在聖經裡 (太8:22,可2:14,路9:59),可見在初期教會中,他的悔改和得救是個奇妙和震撼的見證。

使用原文串珠,我可以知道一些中文字之原文字根是否相同,比如「跟」、「跟隨」和「跟著」。尤其中文有時用一個字「跟」,有時用兩個字「跟隨」或「跟著」來翻譯同樣的原文字。在接觸這些書或工具之前,講員單從中文或英文既不適合也沒有辦法尋找。

有一次,我聽到一位有名的講員,提到保羅在他的書信裡,用了一百次「恩」這個字。回家之後,我就查看他是用原文、中文或英文來決定這個數目。我很開心地發現他是用原文做根據,證明了這個方法是有憑據的,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看法或創意。之後我發覺英語的NIV翻譯本中,保羅用了此字86次和KJV記載91次同根的原文字,而和合本有120次 (恩25次,恩召1次,恩典31次,恩待2次,恩情2次,恩惠24次,恩慈10次,恩賜26次),真的除了用原文串珠之外;其他辦法並不可靠。

每個想認真學習釋經的人,非有這本串珠或原文工具不可。工具應有的優點,應該是對眼睛舒適易讀,字不很大,以免書太厚和太貴。我還沒有用工具之前覺得「以經釋經」的功夫自己根本沒辦法做到,因為一看到那幾千頁的串珠本,就立刻頭暈眼花。同時以原文比照原文,才是有憑據和標準的「以經釋經」,不是只「馬馬虎虎」的比較一下。

請留意啟2:5 - 以弗所教會的「回想」(NT:3421:mnemoneuo),路15:17 - 浪子的「醒悟」(NT:2064: erchomai) 和路22:61- 彼得的「想起」(NT:5279: hupomimnesko) 是三個不同的希臘字。

有些人對用工具的反應,好像我以前一樣。記得我第一次知道有這些工具的時候,心中很不以為然。當時太太告訴我,她的姐夫有PC Study Bible,她試用了,也覺得不錯,我馬上回答:「為什麼要用工具看神的話語?」那時驕傲和自大的我,現在時常介紹和推薦這個工具給我的學生,而且他們學會使用之後,成績大有進步。

有了這原文串珠書或工具的釋經講員,會進步無限,並增加個人對聖經的鑰字、原文和字義 (Syntax) 的了解。這本書或工具的好處,就是可以很準確查出在聖經相同的原文字出現有多少次,其他在什麼地方出現,並且其他經文如何翻譯。

工具雖然有效,有時用的人還是會感到沮喪,因為即便找到相同字根的一些字,不一定就知道如何入手。解決這個困難,使用者要先限制找的範圍,選擇從窄到寬的研究,從有關書卷到同類書卷和他類書卷,漸漸由小範圍到大範圍去尋找。比如先在一本福音書裡找,然後才與其他福音書的結果比較,下一步再看保羅書信記載相同的字,最後再看其餘各書卷的用法。

看保羅或別的作者的用字也是相同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比方找腓利門書的字,先要從腓利門書找共出現多少次以及如何使用,然後看保羅其他書信,出現多少次以及如何使用,最後才找其他書信或書卷。用工具和字根最大的好處,因為它是用「以蘋果比蘋果」的原則,而不是「以蘋果比橘子」的道理。

讀者可以試試這工具是否也能幫助你的釋經能力,比如當你研究提摩太後書第二章二節「傳」字的時候,可以按Strong的字碼2784,會看到「傳」這新約字,在聖經裡出現過61次。但是開始的時候,讀者或許要問如何用這資料?你可以將這些資料分類,比如問「六何」的問題:「傳什麼」、「傳給何人」或「何人去傳」、「傳到何地」、「何時傳」、「為何傳」以及「如何傳」。各位現在不妨以「傳什麼」作習題,試一下你的觀察能力和分享你的研究資料。

第二個可以增添講員釋經能力的方法,是常用「對比」去加強或強調寫下的文句。會用「對比」的講員,不但可以解釋他的意思,而且也可以說明什麼不是他的意思,肯定他分享的範圍,避免人誤會他所講的內涵。也可以避免現代和後現代人對字的抽像性理解,他們常自我選擇要聽的話或事。例如講員要分析的是「愛」,聽眾就會以為是「相愛」、「戀愛」、「浪漫」和種種屬世的另類的愛。如果講員使用對比的方法,可以澄清「愛是」什麼和「愛不是」什麼,「我們要愛」何人與「不要單愛」何人,或者可以加上什麼是「有愛心的人」和「在愛裡沒有」什麼。對比有許多的說法,可以清楚解釋講員的意思。

還有一種方法能加強講員釋經的能力,是練習用「重述」(restatement) 來表達他的意思。「重述」與「重複」是不同的,「重複」是用同樣的字說同樣的東西,「重述」是用不同的字說同樣的東西或概念。比如「權柄」的「重複」就是很悶地說「權柄」「權柄」「權柄」幾次,但是「重述」是說「權柄」、「權能」、「主權」、「控制」、「能力」等等相似的字。「重述」的範圍廣闊,講員可以「重述」講章裡的關鍵或重要的動詞、名詞、和句子。

「重述」的潛能大,講員不但可以「重述」一句話,也可以「重述」一個概念。使用「重述」,可以挑戰和幫助講員思考如何用「新鮮」的詞句,表達「舊」而「不變」的信息。講員不需要限制自己,僅是「重述」相同的字,也可以「重述」有關那字的概念或範圍。比如「重述」關於忍耐的時候,講員不但可以「重述」與忍耐相似的用字:「愛是忍耐的,需要等待的,不受時間的控制的」。講員也可以分享忍耐的概念:「愛是忍耐的,能夠勝過時間的挑戰,能接受和寬恕他人的軟弱。忍耐是給不完美的人更多空間和機會,不輕易放棄失言的人」。

你可以嘗試使用比較句法(重述) 對比 (contrast) 或補充 (complementary) 的表達或要素去加強一個句子或段落。補充要素有陪襯的特色。例如,說「神愛世人」是較弱的;說「神愛得救和不得救的人;配得和不配得;歡迎或不歡迎祂的人」會更好。後說的句子是更具體的,更詳細和有力的句子。

我發現課堂上無論我講什麼,學生們當時都能明白和同意,但是回去之後,他們給我的報告素質卻差很多,所以現在就試寫這些字的「重述」:平安、謙卑、勇敢。
錢爾拿 (Traina) 說解經有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裡,要不斷地藉著發問來幫助解釋經文。
定義的階段 (the definitive phase) 及問題
理解的階段 (the rational phase)及問題
意味的階段 (the implicational phase) 及問題

通常講員循著這些問題,就可以找答案。
「定義」的階段應該問的是「這是什麼意思?」
「理解」的階段應該問「為什麼這件事和它的意義是真實的?為什麼它出現在這裡?」
「意味」的階段應該問的是「這件事和它所表達的意義是什麼?」
在問「為什麼」的理解階段,錢爾拿主張要分辨什麼是「一般原因」以及什麼是與本段經文背景和歷史處境相關的「直接原因」「(Robert A. Traina 96, Methodical Bible Study)」。換句話說,講員有義務說明經文的當地性或當時性的因素,並將其中的邏輯和理論因素,依照現代的原則表達出來。

論到釋經講道主要三大範圍之一的「定義/形容」(Define/describe),很多時候,講員忽略為他們的大綱內容做個「定義」。他們覺得聽眾會自然了解,因為一些字在教會裡經常使用,既然沒有變化,也就不需要重複了。可是如果講員大綱第一點是「神的愛是犧牲的愛」,他就有責任、去分析「愛」和「犧牲」的定義。在這個後現代的時代裡,作定義是釋經時重要且必要的第一步,因為字對如今的人來說,沒有絕對的意義,全憑個人主觀性抽象的理解。

當我修講道學,開始習作大綱定義的時候,時常去找字典的意義或定義,覺得它保證百分之百正確,不會答錯。但是我一位老師看到我交的功課,答案每次都是典型和死板的字典答案,就問我:「你自己的看法呢?你的定義是什麼?」我沉默地在心裡嘀咕:「定義就是定義,還有另外嗎?」在提不出解釋的情況之下,我被要求修改所做好的定義,我對字的瞭解和應用,因此能夠漸漸增長。「定義」非常重要,因為文字有強大深遠的影響力。

這幾年我不斷的操練,用白話、口頭禪和俚語來表達一些經常講解所使用的理念。比如什麼是愛?我就會先做一個簡明有力,不超過五十個字的定義:「愛是偉大的,沒有條件的,不變的,不止息的。一般人以為愛是個感覺,但是愛是個行動,有愛的人想著別人的利益,而先獻出自己最好的給別人。愛是個活到老學到老的課程,沒有人能夠覺得自己是專家,沒有人能夠覺得自己是自足的。成熟的愛是付出,不是領受;是雙方的,不是單方的;是配搭的,不是對抗的。」
有時候我也會很無奈不知道如何作定義,我就問自己三大問題:
「定義」裡的事或字是什麼 (What it is)?
它的特點 (What it has)?
它是做什麼的 (What it does)?
這樣練習使我不再覺得作「定義」是多麼困難和辛苦,也不覺得自己那麼笨。

當作「定義」沒有頭緒或無法突破的時候,也可以嘗試使用「形容」的方式,比如講員可以說:「當你愛一個人,你會想與對方多一點時間在一起,你想為對方的緣故,有更好的表現,或為對方做一些事。你也會問:他現在在那裡、做什麼、想什麼?但是一個沒有愛的人,是寂寞的,住在自己孤單的世界,只想到或關心自己的事。」另外,要加強講員的分析力,並且避免聽眾的誤會,就是引用對比:「是什麼」和「非什麼」,「有的特點」和「缺的特點」,「能做什麼事」和「不會做什麼事」。

第二個實用的方式是「證明」(Defend),指出在經文何處有與大綱相同的思想或教導。比如,講員提出他的大綱思想在聖經裡那一節和什麼字,如果有「重複」,需要講「重複」多少次以及在什麼章節。

如果大綱和經文用的字是相同或相似的,「證明」就更加容易,比如你大綱的內容有「生氣」,而經文有「憤怒」的字,「證明」即是輕而易舉,稍微提提有關「生氣」的意思,經文什麼節記載「憤怒」的字,又在其他什麼地方,重複了多少次。但是如果講員在他的大綱用「饒恕」,但是經文的記載是「接納」,講員就有責任「證明」和解釋這兩個字的關係。有時講員覺得聽眾是他的羊群,就應該信任他的話,所以「證明」是多餘的,但是講道是將人帶到神的面前,而不是把人拉到講員的身邊,不是為建立聽眾和講員的關係,而是使聽眾與經文接觸。

「證明」的部分做得好不好或是對不對,可以比較大綱和鑰字在意思上的距離有多遠。大綱的文句和經文的鑰字越密切,意思越接近,「證明」就越容易,「過程」或者說過「橋」會更暢通和順利。但是如果大綱的文句和經文鑰字的關係是勉強的,「證明」就會困難,因為「過程」不可靠,而「橋」無法跨過,因為「證明」的根基太弱。

另外,一個傳道人經常犯的毛病是「無中生有」。例如有位學生在第一大點裡,用了超過五分鐘,去分析三種的愛,什麼是agape (無條件的愛)、philos (友誼的愛) 和eros (肉體的愛)。
「發展」就是表達或分析出鑰字的變化、進度和聯繫,比如讀經找著了鑰字之後,要問「那又如何?」(So what?) 即「為什麼?」的問題。之前我們學了錢爾拿所講解經的三大階段,就是「定義的階段」,「理解的階段」和「意味的階段」,但是我們只做了「定義」,而還沒有談到「理解」和「意味」。

在「理解」和「意味」階段,講員必須問什麼是「普通原因」和什麼是「當時原因」,回答「為什麼」的問題:為什麼作者用這個鑰字?為什麼這樣說和做?作者的意思意味著什麼?有什麼範圍?有什麼特性?鑰字有什麼特別?對上下文字句和情況有何關連?

單單對聽眾說觀察出來的字出現幾次和在那裡出現是不夠的,講員還要動頭腦解釋作者的鑰字帶來什麼教導、提示、挑戰?鑰字對當時的人,具有什麼態度、行為和言語上之要求?對他們的心思意念和日常生活產生什麼關係?結果是什麼?什麼人、事、物受牽連?

有耐性的講員,可以一步一步,清楚明白,並且有技巧地,漸漸說出他的觀察和發展。比如約翰福音十五章一至八節的鑰字是「果」,講員可以這樣說:「果」在約翰福音十五章一至八節這段聖經是重要的鑰字,在這短短八節裡出現了六次,三次在第二節,其他三次在第四、第五還有第八節。這「果子」不是每天在市場看到的上等產品,而是每天在個人身上看到的上等見證─良好的行為和優良的品格。」

講員還需要想什麼字與這個「果」有密切的關係,並且不說不行,可以繼續分析的說:除了「果」以外,還有一字在這段經文也是很明顯和重要的。請看「結」這個字,它也是出現了六次,每次都在「果」字之前。聖經中「結果」不是連起來為一個動詞,「結」和「果」是兩個單字,但是它們的關係密切不可分開,可以說「結果子」是自然的,不須勉強與加添,也不是什麼揠苗助長的事。「結」字的動詞在希臘文是phero,意思是負起或擔當,所以如果你的名字是Christopher,你就有負起或擔當耶穌在你生命或生活上的責任。果子的好質素和多數量雖然受到
主人的稱讚,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不是什麼神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在「理解」的「意味」階段時候,講員發展「為什麼」時可以說:「果園的主人,對果樹的要求,就是要結果子。今天的屋主,是為了風景、情趣、嗜好、悠閒或好奇的緣故而種果樹,農夫在經濟上沒有這種選擇的餘地,他們的生活就是靠著這些收成過日子,希望能夠藉他所種植的,在市場上賣得最高的價錢,家人生活可以舒服一點。」

講員可以繼續「意味」著:「農夫的心願不是要果樹結超級果子,與鄰居比較,贏什麼比賽獎品。他只是要在收割的時候果樹能夠給他家人一些工作、收入、儲蓄、安全感和零用錢,也要對他的管理、投資、金錢、時間、勞力有個交代。農夫的主人、地主、銀行、同工和工人可能要跟他結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