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6, 2008

務要傳道

務要傳道
釋經講道訓練手冊


1。 學無止境

2。 第一步:選擇經文 (Choose the Text)

3。 第二步:觀察結構 (Observe the Structure)

4。 第三步:注重大綱和主題 (Value the Outline and Theme)

5。 第四步:分析重點 (Expound the Points)

6。 第五步:準備引言和結語 (Ready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第一步:選擇經文 (Choose the Text)

第一步:選擇經文 (Choose the Text)

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一名老美國印地安人去參加主日崇拜。那天牧師的講道缺少屬靈餵養,所以這位牧師就用大聲喊叫和擊打講台去掩飾他不充足的準備。其實,可以說,他講得「風大浪大」。禮拜後,有人問那印地安人基督徒,他覺得牧師的信息如何? 想了一陣子,他用六個字綜合他的見解:「高風、大浪、無雨。」

所有的講道可以分為三種基本的形式:專題式、經文式和釋經式。
(一) 專題式的講道,是以一個特定的主題為題目,選用幾段經文專門去研究那主題。講員有充分的自由,選擇或提出某個專題,用不同的問題和問題的答案來預備大綱或要點,而不去研究某段經文的結構或發展。

例如,講員選擇「愛」為講章的專題,他可以考慮使用六個記者們採訪時經常引用的問句,做他講道的大綱。這些問句被喻為「六位好朋友」,又稱作「六何」:「何物」、「何人」、「何地」、「何時」、「為何」及「如何」(英語所謂5W 及1 H: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and How)。這六個標題可以引申出無數有趣的問題。分段就可以從以下的問題之內來選擇:
何為愛?回答「何物」的問題 (林前13:4-7);
當愛何人?回答「何人」的問題 (約13:35);
愛從何而來?回答「何地」的問題 (約一4:7);
何時需要愛?回答「何時」的問題 (箴17:17);
為何要愛?回答「為何」的問題 (約一4:12);
人當如何愛?回答「如何」的問題 (彼一1:22)。

專題式的講員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做講道大綱,或者可以引用問題的答案做大綱的內容,比如以下的要點:「愛是無條件的」、「愛是互相的」、「愛從神而來」、「愛是無止境的」、「愛是神所給的命令」或「愛是有行動的」。

六個問題,講員不一定要全部使用,也沒有必要全用,因為講道的時間有限。假如講員選擇三至四個問題或是問題的答案做要點,即可構成一篇不錯的講章,同時也夠他應用。通常最基本和有效回答的問題,是「何物」、「為何」及「如何」。

在歐洲培訓課之前,我有機會與一位招待我的平信徒講員聊天,他蠻興奮地坦承分享他經常講道的方法和內容。這位弟兄最近講完的講道題目是「順服」,他說到如何用幾個問題來作為他的講道大綱:「順服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順服神?」和「如何順服祂?」。他的分段和內容顯出他有方法和思想,他也很用功,我很佩服他對講道的委身、熱情和精神。聽他講完之後,我就問他一個問題:「你為什麼用這個方法來講道?」他立刻很自然而且輕鬆地回答我:「因為容易嘛!」

專題式講道最大的弱點,就是經文是從聖經中許多不同的地方找來,而不是研究一段固定的經文。使用這個方法的講員,沒有辦法完整的挖出一段經文的深刻內涵。況且如何選擇要分析的經文,本是較抽象和主觀的,而且對每段經文的上下文,也沒有時間去深究,況且常常所選用的經文和內容也未必都一致有相同的意思。比如,一位學生用提後4:10「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原文的強調是「愛」),來分析路加福音十二章十四節愚蠢財主的「貪心」;事實上, 在提後4:10保羅所用的乃是聖「愛」(agapao)這個字。我研究之後,跟他解釋:雖然中文的翻譯是一樣,但是在希臘原文裡這兩個字卻是不相同的字。如果學生能多花一點時間,集中研究一篇主要的經文,避免跳來跳去的找更多經文來補充或彌補他的觀念、思想或看法,這問題根本就不會發生。反反覆覆幾段經文,不但帶來混亂,也會造成講員離開經文的原意和範圍越來越遠。有人認為這些對比法即是「以經解經」的釋經原則,然而「以經解經」不只是如此。「以經解經」的方法本該是有範圍、限制和原則的,不可濫用。我認為最佳的方法乃是採用原文串珠做為工具來進行有把握、有權威的研究。錯用或誤會「以經解經」的原則,會誤導聽眾漫遊天涯海角,造成無謂重複的工作。我稱這類的釋經錯誤為「蘋果和橘子比較法」,而不是正當地「蘋果和蘋果的比較」。

一位有名的傳道人對我說,最近他根本不要準備什麼講章,只需打開聖經字典,按著題目和內容去講就行了。無怪乎有個教講道的老師,調侃地說:「講員在五年之內只該被准許講一篇專題講章,一旦講完之後就要悔改!」

另一個常見的講道形式稱作「經文式講道」。經文式講道通常以一段經文為中心,而不是串聯數段經文,講員會費心思並仔細地分析每一節經文的內容。一般經文式講道講員會解釋整段經文,花相同時間在每一節經文或每一節有趣的字上,強調經節和經節裡的字句,遠超過講論主題式地用歸納方式去解答每節每字的「何物」、「何人」、「何地」、「何時」、「為何」及「如何」等等的問題。經文式講道講員以「逐節」分析每一節的經文為挑戰。

這類處理信息方式極受內容的限制,例如分析哥林多前書十三章,關乎「愛」的信息,處理起來就很麻煩了。因為解釋哥林多前書十三章裡,形容「愛」的每個字,都是講解不完的,而且這樣的解經法會很容易使聽眾睡覺或感到沉悶,講員自己實際是在扮演參考書的角色!我聽過不少經文式講員講不完信息的時候說:「這篇信息今天講不完了,所以你們如果要聽經文的結局,下個星期再回來聽吧!」難怪華德‧凱瑟說:「每五年才能有一次專題講道,講完後還得利可悔改,球神赦免。」(華德‧凱瑟,《解經神學探討》,4)

不過經文式講道也有它的吸引力,我認識一位大學老師,他蠻喜歡聽這類講道,認為一般的講道不嚴謹、太淺白,無法滿足或供應他的需要。這些會眾聽普通講道,覺得「吃喝不飽」和「不夠營養」,所以選擇聽有實力的經文講員。當代經文講員中,有一位頗受歡迎又令人敬重的恰克史密司牧師 (Chuck Smith),許多牧師亦喜歡聽他講道。

然而最有組織和方向的講道,還屬釋經式講道。釋經式講道是研究一段經文並找出這段經文的主題與中心思想 (羅賓森的核心概念)。羅賓森在1980年寫了「實用解經講道」,當中多麼完美地為講道下了一個定義:「解經講道是在經文文脈中,藉著歷史、文法與文字所衍生和傳達的一種溝通。聖靈藉此先應用於講員的人格和經驗上,然後透過他傳遞給他的聽眾。」(18頁,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1)。坎培拉 (Bryan Chappell) 說:釋經講道的工作乃是「透過一篇經文的分析要點和分點去取得作者的意思、信息的內容,使之被應用於聽者的生命。」(Chapell 1994, 129)
經文的分題和重點都應該是圍繞著這個核心概念,分段及大綱則應隨著經文的自然進展逐步解開。釋經講道的關鍵在找經文的鑰字,不相關或其次的思想、概念、片語和用詞,或許稍微提說,不需要深究。這樣的講道是把焦點歸回聖經作者的原意,較少挖掘經文的插題;要求講員有實力的解釋關鍵的經文內容,並讓用心研究聖經和認真聽道的弟兄姊妹,看見經文的大圖畫和中心思想。

著名的釋經講員邁爾博士 (F. B. Meyer),分享早年時他的導師比樂牧師 (Birrell),如何鼓勵他離開專題式講道,同時指導他朝著釋經講道的道路和方向去發展與努力。在一次聚會結束後,同行回家的路上,比樂對邁爾說:「今晚你傳講的信息非常好,可惜它是一篇專題式的講章,如果你要以專題式講章作為你講道的模式,可能很快你會用完那些專題,然後你怎麼辦?因此我建議你可不要像我過去三十年的做法。要讓你自己成為一個釋經講道者吧!這樣你會一直保持神話語原有的新鮮感,並且建造出一間健康有力的教會。」 (Listening to the Giants, Warren Wiersbe 97,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0)

第二步:觀察結構 (Observe the Structure)

第二步:觀察結構 (Observe the Structure)
馬丁路德說:「我查考我的聖經如同我摘蘋果一樣。第一,我搖動整棵樹使最熟的果子掉下來。然後我搖動每個主幹,當我搖動了每個主幹,就搖動了每個粗枝子和每個細枝子。之後我查看每片葉子下面的蘋果。我查看整本聖經如搖動整棵樹一樣。然後我搖動每個主幹 – 研究每一卷書。然後我搖動每個粗枝子,特別注意每章經文聯繫的意義。然後我搖動每個細枝,或研究段落和句子和字句和他們的意思。」

釋經講道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秘方,而是最傳統最基本的技巧,從查經方法開始。現代的講員極注重溝通、表達、演講、靈感、風格和精神。西方式講道尤其強調服裝、創意和認真等等,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如今,有實力的講員為數不多,因為實際用心花時間查經的人不多!歐爾弗牧師 (Stephen Olford) 指出今天講道者的景況:「美國與英國的分別在於美國的牧師有辦公室,英國的牧師則有閱讀室。」

原來查經不是講講而已,查經有方法和規則,不是沒有標準和要求,也不是抽象或個人的。好比我所經歷的,傳道人起初在神學院學習講道學,大部分都會接受這樣的教導:「把一篇經文看幾次,默想聖經的話語,找三大點去分析。」

當我讀神學碩士的時候,第一次修「查經法」課程,才發現我講道的弱點在那裡:原來我並不會講道,更嚴重的是我不會查經!要講道卻不會查經,就像不會走,就要飛!我會讀經,但查經是需要時間、耐性和技巧的。單憑著個人靈感、流利口才、參考書籍和靈修資料是不行的。特別是大部分的靈修書籍,作者僅用短短一頁紙張,所用的經文或解經內容非常有限,卻希望能增進讀者的靈命,不過是說說罷了。

通常在神學院修講道課之前,每位神學生需要經過三年希臘文和兩年希伯來文的嚴格訓練,但是學習講道沒有一課比「查經法」更實際和關鍵的。「查經法」給予我數不盡的益處,是全校最受歡迎的課。當時由傑出的教授韓君時 (Howard Hendricks) 傳授。「查經法」有悠久的歷史,不是新發現,但是擅長教這門課的人卻不多。

最早期出版過「查經法」的是一位錢爾拿先生 (Robert Traina),他的經典著作研經法 “Methodical Bible Study”,幾十年來,是達拉斯神學院每位新生必修的第一門課。我經常推薦 “Living By The Book” 一書,這是一本比較簡單易懂的「查經法」的書,是由當時教我「查經法」的老師,《亦師亦友》的作者,韓君時教授和他的兒子威廉 (William) 所寫的,我希望有一天有出版社願意翻譯這本書。

修過「查經法」課程的受益者包括寫《雅比斯的禱告》的作者魏肯生 (Bruce Wilkinson)。魏肯生另一本著作 “Walk Thru The Bible” 也是一本必看的書,它們都是依著這個方法,把聖經每本書的主題和大綱分段。

韓君時說:「我已經教了『查經法』五十年。我想它是我最喜歡的一門課,因為這門課能使一個人走向生命不斷成長的研經歷程。換言之,一旦他們開始研經,無論何事發生,他們都將成為聖經老師;人若是想要做聖經老師,就得先做聖經學生。」

按照查經家的研究,查經的三個主要技巧和步驟是「觀察」(Observation)、「解釋」(Interpretation) 和「應用」(Application),各有各的用途、排列與含意。經由「觀察」發現有關經文「寫的是什麼?」(What does it say?),問「是什麼?」(What?)。「解釋」所發的問題是「它的意思是什麼?」(What does it mean?) ,回答「知道了是什麼又如何?」(So what?)。「應用」則是問「對我有什麼意義?」(What does it mean to me?),回答「現在該如何?」(Now what?)。

通常的講道多是注重「應用」而少強調「觀察」和「解經」。殊不知「觀察」、「解經」和「應用」有它的先後和優先次序。「觀察」是查經的第一個步驟,它是查經之首,「解經」和「應用」是隨著「觀察」的帶領和方向走的,此外沒有其他次序。

既然「觀察」是頭,如果「觀察」錯誤或是「鑰字」找錯了,那麼再用功「解經」和認真的「應用」,都只是浪費時間和精神罷了。「觀察」是釋經講道的首位、基礎、中心、權威。可說講員的「觀察」能力,決定講章的方向和發展。「觀察」需要敏銳的眼睛、集中的思考和忍耐的精神。釋經講員從開始至中途,直到終點總以其「觀察」為憑據。

恰克司溫道 (Chuck Swindoll) 將「觀察」比喻為偵探在尋找線索。「觀察」是重要的關鍵,因為講員的觀察決定他的講章大綱、內容和應用。要有獨特的釋經講道,就需要會從經文的結構去找線索,使講道更有權威。假如講員常指出結構的精采鑰字、意思和發展,聽眾即可以跟隨著講員和聖經思路前進。

韓君時教授說,「無論何時,只要有兩個以上的句子,你就有結構。」最有效的「觀察」,就是找出一篇經文的結構記號。我先列出十二個結構記號,然後藉著觀察路加福音十五章一至七節迷羊的比喻,帶領讀者找出這些記號。

以下是個強調觀察之重要性的故事:
英國有一位講師查爾斯・賀巴 (Charles Hobbs)有次說到近一個世紀前,有一個住在倫敦的婦女的故事。她將她作碗碟傭人所積蓄的錢全用去聽當時一位偉大講員的演講。這位講員的演講內容深深地感動了她,她便等著要與他見一面。
「像您這樣到處演講的機會,在生命中是多麼美好啊!」她說。

「這位女士,」他回復,「您從來未有遇到過機會?」

「沒有。我從未有過一次機會,」她說。

「您是做什麼的?」講員問。

她回答:「我在我的姐妹們的宿舍裡剝洋蔥和切洋芋。」

「您做了有多久?」他追問。

「十五個淒慘年頭!」

「您都坐在什麼地方作事?」他繼續問。

「當然在廚房裡最底的那層階梯,」她覺得奇怪。

「您的腳放在那裏?」

「在地上,」她回答了,更加覺得困惑。

「那是什麼樣的地板?」

「是上釉的磁磚。 」

他說:「親愛的女士,我今天要給您一個任務。我要您寫一封關於這地磚的信給我」。
儘管她抗議說自己只是一剛要開始的作家,這位講員卻勉強她答應去完成這任務。
次日,當她坐著剝洋蔥時,她開始注視地板。就在那晚上她拉鬆了一塊地磚,挪去磚塊為要請求磚廠的廠主向她解釋磚是怎麼製造的。

但是這麼作她仍然不覺得滿意,她又去圖書館找了一本有關地磚的書。她發覺英國當時有一百二十種不同的地磚和瓦片。她發現了千萬年來泥土地層是如何形成的。她的研究激發了她的想像力,她就用了所有的時間去學習更多有關的知識。她每一夜都回到圖書館去閱讀,就這樣,這名從未有過研究機會的婦女逐漸開始攀登知識的梯子。

在幾個月研究以後,她下決心開始寫她曾許諾過的那封信。她寄出了一份三十六頁的文件,是關於她廚房裡的地磚。之後,她驚訝地收到了一封信。信中附有一張支票,是來自於她所寫的研究報告的收入。那位講師竟然將她的信件出版了!與錢一起寄來的還有一個新任務 - 他要求她再寫關於她在磚塊底下發現了什麼。

生平第一次,她迫不及待地回到廚房!她翻開了磚,發現有隻螞蟻。她將螞蟻放在她的手裡仔細的細查它。

那個晚上,她急忙趕回到圖書館開始研究螞蟻。她發現:世界有上百種不同的螞蟻。一些很小到竟然能站立在針頭上;而大的卻大到令人能感覺到它在手掌心的重量。她開始了對螞蟻群體的研究,她在透鏡之下細看各式各樣的螞蟻。

幾個月以後,她寫出研究的結果:一封三百五十頁的信。這「信」後來也被出版了。
於是她立刻放棄了她的廚房工作,去從事寫作的工作。

在她死之前,她達成了她的夢想,她體驗到了自己從未想像過的樂趣!

這是觀察帶給一位從未有過一次機會的婦女的結局。

(1) 比較 (Comparison):相同的人、事、物的比較。在路加福音十五章一至七節「稅吏和罪人」(1節) 和「失去的羊」(5節) 是個比較;而「法利賽人和文士」(2節) 與「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7節) 是個比較。

(2) 對比 (Contrast):不同的人、事、物的對照。「對比」不一定指相反的雙方,即使不相同的事物也可以拿來對比,譬如黑的對比不一定是白,亦可以是藍、紅或綠。在迷失的羊的比喻裡,「眾稅吏和罪人」(1節) 與「法利賽人和文士」(2節) 是個對比;「罪人」(1節) 和「義人」(7節),「失去的羊」(4節) 和「不用悔改的義人」(7節) 及「一」(2節) 和「九十九」(4節) 也都是對比。

(3) 因果 (Cause and Effect):一件事情、思想或行動帶來的結果,常使用「所以」、「既然」這一些鑰字。在這裡路加沒有使用這個記號。

(4) 轉折點/小高峰 (Cruciality):經文內情的突破或變化。這不是經文的高峰、解答或頂點,而是經文到達高峰(高潮)之前的轉機,韓君時稱之為「小高潮」。這記號代表過程中次高的地位。路加描述「找著了」(5節) 就是經文情況的轉折點。

(5) 高峰 (Climax):經文內容的高峰、首腦或元帥。迷羊的比喻,高潮是第六節的「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不是第五節的「找著了」。雖然這個比喻的焦點,在很多講員手上,是傳福音和救靈魂,但耶穌最終所強調的卻在於接納罪人和團契生活。
耶穌不是針對不傳福音的問題,而是針對傳福音的,以及指責去分辨誰配得救或誰不配得救,當與誰或是不當與誰團契相交的錯誤觀念。

(6)連續/漸進 (Continuation/Progression):一件事情,一個人在字句中的起頭、發展或前進,直至終點。例如路加福音十五章開頭的「義人」(4節) 、到末了「不用悔改的義人」(7節)。

(7) 重覆 (Repetition):一個字或片語的重提。比喻裡的重覆字有:「罪人」(1,2,7節)、「羊」(4,6節)、「迷失」(4,4,6節) 、「找」(4, 5,6節) 和「歡喜」(5,6,7節,同根字) 。
以下三個記號(八至十)是需要注意的,但是在做完前七個記號之後,第八至十個記號的記載、結果和績效分別不大。其他三個記號如下:

(8) 比例 (Proportion):一個題目或字句出現的多少或長短,是聖經作者要強調的。在路加福音十五章裡,「稅吏」、「法利賽人」、「文士」和「比喻」只出現一次就不再被提,這些字雖有用途,但只是背景不是焦點,所以講員不需多花時間,在這些次要的字上大做文章或鑽牛角尖。

(9) 引言與總結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一個題目或情況的背景和它的結語。在失羊的比喻引言是「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1-2節) 總結是:「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7節)

(10) 說明 (Explanation):描述一個思想或事情的解釋。比喻的說明是「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7節)。

第一次要認出並且記載十多個記號是比較困難,但是很多時候一段經文只有大概七至八個記號會出現,不是全部的十二個記號都出現,並且某些記號列出的效果是彼此相關,且有密切的關係,譬如「因果」、「說明」和「總結」等記號的出現。這種列出記號的習慣會帶給研經者,尤其是做講員的,數不盡的益處。

我要強調不要勉強加這些記號在經文上,如果記號不是自然存在的,就不要花時間找一些無關的字成為記號字。例如勉強在經文上添加「因果」和「總結」的記號。

查經和講道的時候,應該注意所選擇的經文是否是一個完整的單元,不是局部的。具有實力的講員可以幫助聽眾增加他們的查經技巧,引導他們能夠充分領略釋經講道的中心思想和辨識那些重要的或是優先的記號。

一段經文和講道大綱的「鑰字」必需發展到那個單元的終點或「高峰」,另外也需要指出經文的「轉折點」,所謂「起承轉合」的「轉」的道理。在典型三大點的講章裡,講員該把「轉折點」和「高峰」當作大綱的第二和第三點,這是個好選擇,但這不是絕對的。如果是用「高峰」為大綱的第三點,用「轉折點」作大綱的第二點,講員就只需在六大記號所剩下的四個記號 (比較、對比、重複、前進) 中選擇一個頗重要的記號作大綱的第一大點。

敘事性和教義性的經文都可以按這方式去研究。用約翰福音十五章一至八節這個單元做比喻,經文和大綱的「高峰」亦即第三點應該是「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8節),它的第二點或「轉折點」是「常在我裡面」(5節),另外很明顯必要分享的一點是「結果子」(2,4節),也就是來自經文的「重複」和「比較」這兩個記號。分析這三大點的關係,發覺「結果子」回答了「做什麼」的問題,「常在我裡面」解答「如何做」的問題,「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解釋了「為什麼」的問題。

這些重要的記號就是查經家所謂的「鑰字」。今天「鑰字」這詞用的太普遍,顯得毫無意義並失去了它原本的價值。看過電影「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 的人便知道那超人特攻家庭的青少年Dash對父母親不滿的情況,因為父母親不許他使用他的超級力量,並且要全家人掩飾身分,隱藏他們的特異功能,還要弟弟和姐姐的行為、生活和志向像凡人一樣。其實父母親有他們的難言之隱,因為他們曾經遭受一次失敗,並答應政府不再露面作時勢英雄了。可是每當夫妻二人安慰和鼓勵那些不能施展特異功能的小孩的時候,兩個孩子常不服氣的抗議說:「假如每個人都是特別的,就沒有一個人是特別的了」。

如果講道或查經時有很多的「鑰字」,就不再是「鑰字」。「鑰字」應是特出、權威和關鍵的,它連接經文的思想並闡述作者的本意。一般我鼓勵學生限制「鑰字」三到四個就夠了,其他與「鑰字」有關的字,在釋經發展過程當中,可以連起來分析,因為它們對經文內容屬於次要,而不是主要的關鍵。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查經的習慣和功課,更不要拒絕這個研究方法。當我在神學院學習的時候,學生們的習題不但需要找出一段經文的主題,而且要找出聖經每一卷書的主題!

按照經驗,不論我示範分析多少次,都不如讓學生自己練習一次的效果大。也常常發現學生所找出來的記號,與我覺得的記號,竟然也會相差極遠。

以下鼓勵讀者試查腓利門書,找出有哪些很明顯的記號?你認為最重要的記號在哪?哪一節?什麼字?將它們一一列出,然後去挑出解釋的鑰字來。

請你列下腓利門書裡明顯記號的字:
(1) 比較:



(2) 對比:



(3) 因果:



(4) 轉折點/小高峰:



(5) 高峰:



(6) 漸進:



(7) 重覆:



(8) 比例:



(9) 引言與總結:



(10) 說明:

第三步:重視大綱和主題 (Value the Outline and Theme)

第三步:重視大綱和主題 (Value the Outline and Theme)

有段時間我改變了我的講道方式,放棄使用「原則大綱」,而嘗試用「內容大綱」。因為方法用久了,難免有一點疲乏,而且感到僵硬。

改變之後,我只要選擇說:「某某聖經人物 (舉例說,大衛或保羅)」是「謙卑」、「順服」和「勇敢」,挑出三大點不去考慮經文的「原則」;而且不去注意句子是否具有主語 (題目) 和補語 (內容),這樣的做法似乎是挺容易輕鬆的事。起初的一兩年,覺得還不錯。但是幾年後,翻出舊資料,預備整理修改的時候,才知道「新方法」雖然有靈感,但是缺乏教導性和組織條理。我原以為沒有大綱的限制,我會比較自由。然而事實是寫成的不過是一篇缺乏大綱的信息,不僅流失了講員的獨特風格,也把講章的簡明性奪去了。

大綱確實有它的價值和地位,放棄「原則大綱」,也就放棄了教導的機會和權威。沒有大綱的講章,聽起來很浪漫而且簡單,卻是反效果的,聽眾反而不容易吸收。因為沒有結構的講章,需要聽眾花更多時間去消化理解。

一旦選出結構記號的「鑰字」以後,就可以用這些「鑰字」做「原則大綱」的根基、憑據、經文結構和內容組織。

找「鑰字」來訂定講道大綱,會帶來有實力又有依據的清晰效果。找著了「鑰字」,接下來就要學習如何撰寫「原則大綱」。有不少講員偏向使用「內容大綱」而不是「原則大綱」作他們的的講道大綱。「內容大綱」是採取「段落大意」,有人物、時間或地點的限制,好像是講歷史一樣,對聽眾缺乏教導性以及生活上的要求,因為「內容大綱」或「段落大意」多是講過去的人、事、物。以下是一個典型的「內容大綱」與「原則大綱」的比較:
內容大綱(一):
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要彼此相愛

原則大綱(一):
信徒應該要彼此相愛
(或) 弟兄姊妹需要有彼此相愛的精神
(或) 「彼此相愛」的教會是有見證的教會

「內容大綱」或「段落大意」與「原則大綱」的差別很大。「原則大綱」超越時間和空間,它是不變的真理;「段落大意」僅是著重經文的內容資料,只敘述經文確實發生的事情。「原則大綱」藉著有力的動詞來聯繫加強一個句子,包含聖經原本的真理和應用價值,針對個人心思意念與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神的信心,強調個人與主的關係和日常的生活應用。「內容大綱」側重歷史性的,講過去或當時的實在情況。譬如在「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要彼此相愛」這段大綱,在大綱裡提到了保羅和哥林多人的關係。「原則大綱」是時代性的,談論現今和普世信徒日常面臨的挑戰,並提出經文內容和聽道者的關係。所以「原則大綱」一般超越聖經的文化、地理和歷史的限制,因而聖經人名和地點不應該寫在大綱裡,該等到釋經的時候才去講「歷史」資料或內容。

曾經有位學生交給我一份作業,不合乎「原則大綱」的要求。他的三點大綱是「哈蘭是代表不信的地方」、「哈蘭是代表犯罪的地方」和「哈蘭是代表審判的地方」。「原則大綱」要求講員跨越人、事、物的記載,而說出信徒該有或須做的挑戰和反應。

第三人稱的「他」也不應該也不適合放在「原則大綱」裡。還有一些名詞或是代名詞像是「耶路撒冷」、「錫安」、「以色列人」、「光和鹽」等聖經人物、動物及書卷,都不該出現在「原則大綱」裡;譬如「約瑟是個可靠的人」、「光和鹽代表人的見證」和「詩篇鼓勵我們不住的讚美神」。下面再列舉一個錯誤的例子:
(一) 亞伯拉罕為神放棄一切
(二) 亞伯拉罕為神忍受一切
(三) 亞伯拉罕為神犧牲一切

我發現很多學生的大綱作業,喜歡單寫名詞或片語 (Phrase),比如大綱裡只列了「聖經」、「僕人」和「見證」幾個字而已,我說「這不成,你只給了我片語或專題,我需要知道補充專題的補語或和內容。」必須說出「聖經」是什麼 (What it is)、「聖經」的特點 (What it has)、「聖經」所做的是什麼事 (What it does) 等等的補語,單單只用「聖經」不能構成句子,因為缺少補語。
一個句子 (Sentence) 包含主語/命題 (Subject/topic)和補語/涵意 (Complement/ thrust),而且句子裡沒有動詞就不構成句子,所以我鼓勵學生們在所作的大綱裡,至少要試著解釋他們的主語配上的補助語句如:「是什麼」、「有什麼」或「做什麼」。「原則大綱」不是描述性的 (Descriptive),不是說故事,形容聖經時代所陳述的事情,如「亞伯拉罕獻他兒子以撒給神」。「原則大綱」是具有規範或規定性的 (Prescriptive),對聽眾的生活會自然有要求,也有應用。比如「信徒要把所有最好的獻於神」。很多「內容大綱」調整或修正後便可成為好的「原則大綱」,比如「神差遣以色列做祂的見證」,可以改為「神差遣信徒做祂的見證人」或「神差遣祂的百姓做祂的見證人」;其他選擇還包括「神差遣祂的選民做祂的見證人」、「神差遣信主的人做祂的見證人」、「神差遣得救的人做祂的見證人」等等的轉換使用。

藉此機會,我要澄清講章裡題目 (Title)、專題 (Topic) 和主題 (Theme/ thesis) 三者之間的區分,它們每個都有不同的用途和地位。題目是一篇文章、一部書卷或一個著作的指定名稱、首語或標題,它可以是名詞、片語或句子。例如「蘋果」或「吃蘋果」是題目或專題 ,而「吃蘋果有益處」則是主題,雖然三方亦可成為「題目」。

作為題目的片語或句子,可以短或長,一個字或十個字都適合,像是報紙上的頭條新聞,其標題可以是「加州的車禍」、「加州的嚴重車禍」或「加州的嚴重車禍傷了十多人」。
第一和第二個版本「加州的車禍」和「加州的嚴重車禍」是專題的形式,這兩條新聞使用的是名詞或片語,而不是句子或主題,它缺了補語及動詞,要記得名詞或片語加上補語才成為主題。「加州的嚴重車禍危害多人性命」才符合句子和主題的條件。

換句話來說,題目可以是專題或是主題,然而專題可以是題目但不能是主題,而主題亦可作題目。混亂嗎?主題與專題不同的地方,在於主題有作者、講員的看法或價值觀,它不是中立或客觀的。比如這兩個講法「門徒的逼迫」和「教會受逼迫誕生了成熟的信徒」,雖然它們都可以用作題目,但「門徒的逼迫」只是一個專題,因為它不但沒有補語或動詞,並且表現出中立和旁觀者的態度,雖然或許這不是講員的初衷,僅是忽略罷了。再看「教會受逼迫誕生了成熟的信徒」,不但是個句子和主題,同時表達了講員的觀點、意見和反應。

我也講過,假如一個主題只是講述真理,這個主題就不算好的主題。它對基督徒沒有幫助,因為只有知識和資料,但不能應用。

比如我收到不少學生這類的大綱 ---「每個人都有過受苦的經歷」,雖然它構成一個句子,內容卻不夠充實,因為這句話沒有說出基督徒應該或應有的態度、和行事方法。它是個真理,沒有人質疑或爭論,但是對基督徒沒有挑戰,也沒有要求,沒有要求人作改進之處。「每個人都有過受苦的經歷」,若是改為「苦難可以挑戰我們信心的成長」,就會理想多了。

單單有名詞不足為大綱。名詞無論長短,因為沒有加上動詞,最多只是「片語」;包括短的名詞「聖經」或「救恩」,長一點的名詞「蒙福人生」或「神的應許」,更長的名詞「今日、明日、永遠」,或幾個名詞「信、望、愛」。還有很多動詞式的片語,其實也是名詞;比如「愛心的奉獻」、「交托的禱告」、「態度的更改」、「未來的盼望」或「優越的事奉」,這些都是名詞片語而不是動詞,並且缺了補語,所以還是專題。

單有動詞的大綱也遭遇了單有名詞的大綱同樣的問題,動詞無論短或長,比如 「禱告」、「信靠順服」或「歌唱、讚美、敬拜」,因為忽略了「專題加上補語」的道理,所以也都不適合作「原則大綱」。

羅伊 (Roy Zuck) 說:
「原則」是出自於經文的內容,並且是適用於任何時期的陳述。
「原則」,應該是可以用一個單句表達的聲明,功能是解釋和應用之間的橋梁。
原則存在經文之中,它們藉著一些措辭去總結一段經文,使經文原意適用於一般讀者的處境和生活範圍內。如果不找出原則,那經文只是記載神過去所作或說的。
「原則」是橋梁,藉以跨越過去和現代之間的距離,它是適用於兩者的真理。
「原則」直接起源於其經文意思,不是於經文之外。
「原則」也表達對目前的相關性,因此是應用的一部分。
「原則」是從指定原始處境所抓出的一般化的聲明,並且適於現在,特別是類似的處境之下。
“Applying God’s Word in Your Life,” Roy Zuck, Connection Extra, Fall 2005

好的大綱是客觀和具體的,不是太抽象或太廣泛的忠告,而是具有深度但又不複雜。
比如下面這些例子也不適合作為「原則大綱」---「耶穌我來」、「愛是無敵的」、「我一生是讚美」或「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和其他流行的口號。

其他不清楚或沒有內容的「原則大綱」包括:問題式的大綱,比如第一點「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第二點「人生的需要是什麼?」而第三點「人生的盼望是什麼?」
「原則大綱」需要有論點、建議和指導,不是要聽眾在那兒猜、想或問什麼是方向。
大綱也要避免太短或太長,七至十個字左右就行了,太短的大綱好像「神是愛」或「耶穌是主」,雖然還是個句子,但是沒有力量和張力;「神愛祂所創造的百姓」或「耶穌是掌管我們生命的主」就比較完整。其他太短或簡單的大綱,比如「不住禱告」、「謙卑事奉」和「不要懼怕」,若能進一步更改成為「遇到試探時我們要不住禱告」、「神喜愛謙卑事奉祂的人」和「信徒要有勇氣面對困難」會更理想。

有挑戰和吸引人的大綱,會有逐漸發展漸進的趨向,愈走愈深,力上加力,不斷前進到達一個高峰。走下坡的大綱,則代表講員的觀察和研究有問題,也可能是看錯經文的高峰。比如「人的需要是平安」、「人的需要是救恩」和「人的需要不是錢」,這大綱組織很明顯的在第二點的時候已經達到高峰,到第三點就走下坡了。

「原則大綱」需要花時間去做,精采的大綱其長度和比例都是平衡的;如「信主的人要不住地仰望耶穌」,「信主的人要謙卑地依靠耶穌」,「信主的人要熱心地傳揚耶穌」。有些大綱的內容長短差了很遠,所以不平衡;比如「神是愛」,「神明白我們的軟弱」,「神不會拒絕向祂呼求禱告的人」。其他不平衡的大綱,像是動詞和名詞排列不當和不一致;例如「主是體貼關懷人的神」,「主是憐憫饒恕人的神」,「我們服事的是主」。

最後,一個好的大綱是正面的,不是負面的;進展的,不是倒退的;實用的,不是純理論的;教育性的,不是哲學性的。

主題不是收集和加上大綱的要點或內容,而是信息的核心。它是講員的觀點和文章的總結,通常大約十個字。講章的主題是描述不變真理及具有教導價值的原則句子。

第四步:分析重點 (Expound the Points)

第四步:分析重點 (Expound the Points)

一個牧師在準備他的講道時有點鬆懈。他的會眾立刻就察覺到他最近的講道不如從前的講道「肉」那麼多。後來那牧師在講台上發現一個匿名的字條:「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約12:21) 。他就深刻地反省自己,殷勤地讀聖經並按他以前徹底下功夫研究和預備講章。星期天的早上,效果確顯出了進步。不久,他又在講台發現另一張字條,說:「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 (約20:20)。

釋經是查經的第二步驟,就是「解經」的部分。「觀察」問:「寫的是什麼?」或「是什麼?」(What?),「解經」則問:「意思是什麼」或「所以是什麼?」(So what?)。先作好「觀察」的工夫,解釋經文時就容易得多。釋經講員一般不需要多解釋那些次要的、附屬的、小標題或副主題等等的字或事,只要多注重主題、大綱和鑰字的意思、方向和發展。韓君時說:「你所發的問題會在觀察過程裡直接找到答案。所以我說,你若花多時間『觀察』,就省點時間在『解經』,而結果會更準確;你越花少時間在『觀察』,你就會花多點時間在『解經』,結果反倒並沒有多麼的準確。」 (Howard Hendricks 198, Living By the Book)

在「解經」這一步,講員需要留意不要超出「觀察」或「應用」的範圍。「觀察」是查出和記載「鑰字」和其發展,但是「解經」是講解經文結構和內容發展的意思和原因,亦不是針對聽眾如何使用在個人身上的「應用」時候。今天大多數的信息都是應用多,釋經弱。講員以一點點時間讀聖經,略提一下經文,就花許多的時間去說服聽眾,應該如何想、信或活,很容易犯借題發揮或自由發揮的錯誤。話題僅僅帶出少數遙遠的聖經概念,結果講了太多個人意見,而沒有講神的話語。

有時因為訓練不足的緣故,講員經常選擇一般比較切合時下流行或現代化的講題,只借用一兩句經文做引言,就構成了講章,對神的話語如此草率,真太可惜了。釋經講員應該用大部分的講道時間,去挖掘、去深思神的話語,按著次序談觀察、理解、發展,然後應用。

釋經是個頗花時間和費腦筋的事。有人說:「一分鐘的講道,需要一小時準備的時間。」這還不包括其個人屬靈的操練和預備。所以我們不可埋怨太費工夫,或減少準備講道的時間,而輕視或忽略釋經的紀律。

專題講員問:「我可以說什麼?」,但是釋經講員問:「經文說什麼?」。釋經講員的責任不是講一篇「新」的思想,而是講一篇有「新鮮感」的信息,所以講員根本沒有必要覺得自己要研發什麼新的看法,因為神的話語足夠餵養人的心靈。

釋經就是一步一步耐心地揭露或展示經文的主題和內容,它的主要三大範圍包括「定義/形容」(Define/describe)、「證明」(Defend) 和「發展」(Develop)。還沒有講這三大範圍的分別之前,
我可以提供你一些可以補充和增加釋經能力的方法。

第一可以在釋經能力上助你一臂之力的,是懂得做「字義」研究 (Word study) 。可惜的是,今日字義研究好像是失去的技術和被遺棄的技巧,但是會用它的聖經學生不但是有如找到珍珠 ,更是找到寶藏、金礦或銀行一樣。新約或希臘文串珠聖經和舊約或希伯來文串珠已經出版很久。我也看過大陸出版的新約版本。除了書以外,如今已可以使用電腦原文串珠工具。

最實用和方便的是使用電腦工具,尤其是叫「Almega聖經工具」或e-sword (從e-sword.net下載)。我常用的英文工具是PC Study Bible,因為對照要查閱的經文,它有原文字、英語發音、英文意思和Strong編號四重的比較。這些書或工具是採用Strong聖經辭典新舊約的編號,方便讀者找出同樣的原文字,還在其他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經文中被使用。一些原文字的出現或重複在聖經中不多,譬如腓利門書11和17節的「有益處」(新約編號第2173在聖經出現三次) 和「收納」(新約編號第4355在聖經出現十五次)。讀者可以藉著比較和對比的方法去闡明這些字的深度和獨特意思。甚至經常出現在聖經的字亦是有其處理的方法,比如新約記載耶穌吩咐 (呼召) 利未或馬太 (太4:9)「跟隨」祂,指定號碼是新約第190;使用它的講員,查了就知道,這希臘字在聖經裡出現過91次。但這還不夠,講員要分析這些資料與他開始要找的原文字「跟隨」有什麼關係,有什麼交替。

如果研究者感到91次的「跟隨」太多,不知道如何分析這些資料,他可以看有什麼同類、直接或較為貼切的資料可以比較。

例如要看耶穌曾經呼召那些人「跟隨」祂,會發現耶穌除了召利未,並在另外三處經文中邀請了腓力(約 1:43)、彼得 (約 21:19) 和那要回家處理家事的人 (太8:22,路9:59)。利未、腓力和彼得積極的回應,「跟隨」了耶穌,不但成為主的門徒而且是使徒;可惜那無名者諸多藉口,錯失作使徒和做大事的好機會。更有趣的是利未是唯一門徒或使徒,他的故事三次被記載在聖經裡 (太8:22,可2:14,路9:59),可見在初期教會中,他的悔改和得救是個奇妙和震撼的見證。

使用原文串珠,我可以知道一些中文字之原文字根是否相同,比如「跟」、「跟隨」和「跟著」。尤其中文有時用一個字「跟」,有時用兩個字「跟隨」或「跟著」來翻譯同樣的原文字。在接觸這些書或工具之前,講員單從中文或英文既不適合也沒有辦法尋找。

有一次,我聽到一位有名的講員,提到保羅在他的書信裡,用了一百次「恩」這個字。回家之後,我就查看他是用原文、中文或英文來決定這個數目。我很開心地發現他是用原文做根據,證明了這個方法是有憑據的,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看法或創意。之後我發覺英語的NIV翻譯本中,保羅用了此字86次和KJV記載91次同根的原文字,而和合本有120次 (恩25次,恩召1次,恩典31次,恩待2次,恩情2次,恩惠24次,恩慈10次,恩賜26次),真的除了用原文串珠之外;其他辦法並不可靠。

每個想認真學習釋經的人,非有這本串珠或原文工具不可。工具應有的優點,應該是對眼睛舒適易讀,字不很大,以免書太厚和太貴。我還沒有用工具之前覺得「以經釋經」的功夫自己根本沒辦法做到,因為一看到那幾千頁的串珠本,就立刻頭暈眼花。同時以原文比照原文,才是有憑據和標準的「以經釋經」,不是只「馬馬虎虎」的比較一下。

請留意啟2:5 - 以弗所教會的「回想」(NT:3421:mnemoneuo),路15:17 - 浪子的「醒悟」(NT:2064: erchomai) 和路22:61- 彼得的「想起」(NT:5279: hupomimnesko) 是三個不同的希臘字。

有些人對用工具的反應,好像我以前一樣。記得我第一次知道有這些工具的時候,心中很不以為然。當時太太告訴我,她的姐夫有PC Study Bible,她試用了,也覺得不錯,我馬上回答:「為什麼要用工具看神的話語?」那時驕傲和自大的我,現在時常介紹和推薦這個工具給我的學生,而且他們學會使用之後,成績大有進步。

有了這原文串珠書或工具的釋經講員,會進步無限,並增加個人對聖經的鑰字、原文和字義 (Syntax) 的了解。這本書或工具的好處,就是可以很準確查出在聖經相同的原文字出現有多少次,其他在什麼地方出現,並且其他經文如何翻譯。

工具雖然有效,有時用的人還是會感到沮喪,因為即便找到相同字根的一些字,不一定就知道如何入手。解決這個困難,使用者要先限制找的範圍,選擇從窄到寬的研究,從有關書卷到同類書卷和他類書卷,漸漸由小範圍到大範圍去尋找。比如先在一本福音書裡找,然後才與其他福音書的結果比較,下一步再看保羅書信記載相同的字,最後再看其餘各書卷的用法。

看保羅或別的作者的用字也是相同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比方找腓利門書的字,先要從腓利門書找共出現多少次以及如何使用,然後看保羅其他書信,出現多少次以及如何使用,最後才找其他書信或書卷。用工具和字根最大的好處,因為它是用「以蘋果比蘋果」的原則,而不是「以蘋果比橘子」的道理。

讀者可以試試這工具是否也能幫助你的釋經能力,比如當你研究提摩太後書第二章二節「傳」字的時候,可以按Strong的字碼2784,會看到「傳」這新約字,在聖經裡出現過61次。但是開始的時候,讀者或許要問如何用這資料?你可以將這些資料分類,比如問「六何」的問題:「傳什麼」、「傳給何人」或「何人去傳」、「傳到何地」、「何時傳」、「為何傳」以及「如何傳」。各位現在不妨以「傳什麼」作習題,試一下你的觀察能力和分享你的研究資料。

第二個可以增添講員釋經能力的方法,是常用「對比」去加強或強調寫下的文句。會用「對比」的講員,不但可以解釋他的意思,而且也可以說明什麼不是他的意思,肯定他分享的範圍,避免人誤會他所講的內涵。也可以避免現代和後現代人對字的抽像性理解,他們常自我選擇要聽的話或事。例如講員要分析的是「愛」,聽眾就會以為是「相愛」、「戀愛」、「浪漫」和種種屬世的另類的愛。如果講員使用對比的方法,可以澄清「愛是」什麼和「愛不是」什麼,「我們要愛」何人與「不要單愛」何人,或者可以加上什麼是「有愛心的人」和「在愛裡沒有」什麼。對比有許多的說法,可以清楚解釋講員的意思。

還有一種方法能加強講員釋經的能力,是練習用「重述」(restatement) 來表達他的意思。「重述」與「重複」是不同的,「重複」是用同樣的字說同樣的東西,「重述」是用不同的字說同樣的東西或概念。比如「權柄」的「重複」就是很悶地說「權柄」「權柄」「權柄」幾次,但是「重述」是說「權柄」、「權能」、「主權」、「控制」、「能力」等等相似的字。「重述」的範圍廣闊,講員可以「重述」講章裡的關鍵或重要的動詞、名詞、和句子。

「重述」的潛能大,講員不但可以「重述」一句話,也可以「重述」一個概念。使用「重述」,可以挑戰和幫助講員思考如何用「新鮮」的詞句,表達「舊」而「不變」的信息。講員不需要限制自己,僅是「重述」相同的字,也可以「重述」有關那字的概念或範圍。比如「重述」關於忍耐的時候,講員不但可以「重述」與忍耐相似的用字:「愛是忍耐的,需要等待的,不受時間的控制的」。講員也可以分享忍耐的概念:「愛是忍耐的,能夠勝過時間的挑戰,能接受和寬恕他人的軟弱。忍耐是給不完美的人更多空間和機會,不輕易放棄失言的人」。

你可以嘗試使用比較句法(重述) 對比 (contrast) 或補充 (complementary) 的表達或要素去加強一個句子或段落。補充要素有陪襯的特色。例如,說「神愛世人」是較弱的;說「神愛得救和不得救的人;配得和不配得;歡迎或不歡迎祂的人」會更好。後說的句子是更具體的,更詳細和有力的句子。

我發現課堂上無論我講什麼,學生們當時都能明白和同意,但是回去之後,他們給我的報告素質卻差很多,所以現在就試寫這些字的「重述」:平安、謙卑、勇敢。
錢爾拿 (Traina) 說解經有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裡,要不斷地藉著發問來幫助解釋經文。
定義的階段 (the definitive phase) 及問題
理解的階段 (the rational phase)及問題
意味的階段 (the implicational phase) 及問題

通常講員循著這些問題,就可以找答案。
「定義」的階段應該問的是「這是什麼意思?」
「理解」的階段應該問「為什麼這件事和它的意義是真實的?為什麼它出現在這裡?」
「意味」的階段應該問的是「這件事和它所表達的意義是什麼?」
在問「為什麼」的理解階段,錢爾拿主張要分辨什麼是「一般原因」以及什麼是與本段經文背景和歷史處境相關的「直接原因」「(Robert A. Traina 96, Methodical Bible Study)」。換句話說,講員有義務說明經文的當地性或當時性的因素,並將其中的邏輯和理論因素,依照現代的原則表達出來。

論到釋經講道主要三大範圍之一的「定義/形容」(Define/describe),很多時候,講員忽略為他們的大綱內容做個「定義」。他們覺得聽眾會自然了解,因為一些字在教會裡經常使用,既然沒有變化,也就不需要重複了。可是如果講員大綱第一點是「神的愛是犧牲的愛」,他就有責任、去分析「愛」和「犧牲」的定義。在這個後現代的時代裡,作定義是釋經時重要且必要的第一步,因為字對如今的人來說,沒有絕對的意義,全憑個人主觀性抽象的理解。

當我修講道學,開始習作大綱定義的時候,時常去找字典的意義或定義,覺得它保證百分之百正確,不會答錯。但是我一位老師看到我交的功課,答案每次都是典型和死板的字典答案,就問我:「你自己的看法呢?你的定義是什麼?」我沉默地在心裡嘀咕:「定義就是定義,還有另外嗎?」在提不出解釋的情況之下,我被要求修改所做好的定義,我對字的瞭解和應用,因此能夠漸漸增長。「定義」非常重要,因為文字有強大深遠的影響力。

這幾年我不斷的操練,用白話、口頭禪和俚語來表達一些經常講解所使用的理念。比如什麼是愛?我就會先做一個簡明有力,不超過五十個字的定義:「愛是偉大的,沒有條件的,不變的,不止息的。一般人以為愛是個感覺,但是愛是個行動,有愛的人想著別人的利益,而先獻出自己最好的給別人。愛是個活到老學到老的課程,沒有人能夠覺得自己是專家,沒有人能夠覺得自己是自足的。成熟的愛是付出,不是領受;是雙方的,不是單方的;是配搭的,不是對抗的。」
有時候我也會很無奈不知道如何作定義,我就問自己三大問題:
「定義」裡的事或字是什麼 (What it is)?
它的特點 (What it has)?
它是做什麼的 (What it does)?
這樣練習使我不再覺得作「定義」是多麼困難和辛苦,也不覺得自己那麼笨。

當作「定義」沒有頭緒或無法突破的時候,也可以嘗試使用「形容」的方式,比如講員可以說:「當你愛一個人,你會想與對方多一點時間在一起,你想為對方的緣故,有更好的表現,或為對方做一些事。你也會問:他現在在那裡、做什麼、想什麼?但是一個沒有愛的人,是寂寞的,住在自己孤單的世界,只想到或關心自己的事。」另外,要加強講員的分析力,並且避免聽眾的誤會,就是引用對比:「是什麼」和「非什麼」,「有的特點」和「缺的特點」,「能做什麼事」和「不會做什麼事」。

第二個實用的方式是「證明」(Defend),指出在經文何處有與大綱相同的思想或教導。比如,講員提出他的大綱思想在聖經裡那一節和什麼字,如果有「重複」,需要講「重複」多少次以及在什麼章節。

如果大綱和經文用的字是相同或相似的,「證明」就更加容易,比如你大綱的內容有「生氣」,而經文有「憤怒」的字,「證明」即是輕而易舉,稍微提提有關「生氣」的意思,經文什麼節記載「憤怒」的字,又在其他什麼地方,重複了多少次。但是如果講員在他的大綱用「饒恕」,但是經文的記載是「接納」,講員就有責任「證明」和解釋這兩個字的關係。有時講員覺得聽眾是他的羊群,就應該信任他的話,所以「證明」是多餘的,但是講道是將人帶到神的面前,而不是把人拉到講員的身邊,不是為建立聽眾和講員的關係,而是使聽眾與經文接觸。

「證明」的部分做得好不好或是對不對,可以比較大綱和鑰字在意思上的距離有多遠。大綱的文句和經文的鑰字越密切,意思越接近,「證明」就越容易,「過程」或者說過「橋」會更暢通和順利。但是如果大綱的文句和經文鑰字的關係是勉強的,「證明」就會困難,因為「過程」不可靠,而「橋」無法跨過,因為「證明」的根基太弱。

另外,一個傳道人經常犯的毛病是「無中生有」。例如有位學生在第一大點裡,用了超過五分鐘,去分析三種的愛,什麼是agape (無條件的愛)、philos (友誼的愛) 和eros (肉體的愛)。
「發展」就是表達或分析出鑰字的變化、進度和聯繫,比如讀經找著了鑰字之後,要問「那又如何?」(So what?) 即「為什麼?」的問題。之前我們學了錢爾拿所講解經的三大階段,就是「定義的階段」,「理解的階段」和「意味的階段」,但是我們只做了「定義」,而還沒有談到「理解」和「意味」。

在「理解」和「意味」階段,講員必須問什麼是「普通原因」和什麼是「當時原因」,回答「為什麼」的問題:為什麼作者用這個鑰字?為什麼這樣說和做?作者的意思意味著什麼?有什麼範圍?有什麼特性?鑰字有什麼特別?對上下文字句和情況有何關連?

單單對聽眾說觀察出來的字出現幾次和在那裡出現是不夠的,講員還要動頭腦解釋作者的鑰字帶來什麼教導、提示、挑戰?鑰字對當時的人,具有什麼態度、行為和言語上之要求?對他們的心思意念和日常生活產生什麼關係?結果是什麼?什麼人、事、物受牽連?

有耐性的講員,可以一步一步,清楚明白,並且有技巧地,漸漸說出他的觀察和發展。比如約翰福音十五章一至八節的鑰字是「果」,講員可以這樣說:「果」在約翰福音十五章一至八節這段聖經是重要的鑰字,在這短短八節裡出現了六次,三次在第二節,其他三次在第四、第五還有第八節。這「果子」不是每天在市場看到的上等產品,而是每天在個人身上看到的上等見證─良好的行為和優良的品格。」

講員還需要想什麼字與這個「果」有密切的關係,並且不說不行,可以繼續分析的說:除了「果」以外,還有一字在這段經文也是很明顯和重要的。請看「結」這個字,它也是出現了六次,每次都在「果」字之前。聖經中「結果」不是連起來為一個動詞,「結」和「果」是兩個單字,但是它們的關係密切不可分開,可以說「結果子」是自然的,不須勉強與加添,也不是什麼揠苗助長的事。「結」字的動詞在希臘文是phero,意思是負起或擔當,所以如果你的名字是Christopher,你就有負起或擔當耶穌在你生命或生活上的責任。果子的好質素和多數量雖然受到
主人的稱讚,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不是什麼神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在「理解」的「意味」階段時候,講員發展「為什麼」時可以說:「果園的主人,對果樹的要求,就是要結果子。今天的屋主,是為了風景、情趣、嗜好、悠閒或好奇的緣故而種果樹,農夫在經濟上沒有這種選擇的餘地,他們的生活就是靠著這些收成過日子,希望能夠藉他所種植的,在市場上賣得最高的價錢,家人生活可以舒服一點。」

講員可以繼續「意味」著:「農夫的心願不是要果樹結超級果子,與鄰居比較,贏什麼比賽獎品。他只是要在收割的時候果樹能夠給他家人一些工作、收入、儲蓄、安全感和零用錢,也要對他的管理、投資、金錢、時間、勞力有個交代。農夫的主人、地主、銀行、同工和工人可能要跟他結帳」。

第五步:準備引言和結語 (Ready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第五步:準備引言和結語 (Ready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引言的部分包括例證、背景 (overview/background)、主題 (view/thesis) 預告或概觀 (preview/outline)。

電影《勇者無懼》(“Amistad”) 中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美國的一位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他提供寶貴的意見給亦曾是奴隸的反奴隸制度者提歐多喬森(摩根佛里曼飾演):
亞當斯:「在法庭中,誰最會說故事就能獲勝,那麼他們的故事是什麼?」
喬森:「先生?」
亞當斯:「他們的故事是什麼?」
喬森:「他們從西非來的。」
亞當斯:「不是,他們的故事是什麼?」
喬森仍靜默,看起來一臉疑惑。
亞當斯:「喬森先生,你原來是從哪裏來的?」
喬森:「喬治亞州。」
亞當斯:「我是問你是哪裏人?喬治亞人嗎?這就是你的故事嗎?不,你之前也是奴隸,你致力於廢奴運動,而且我能想像你一路走來已突破許多障礙,這就是你的故事,不是嗎?」
亞當斯繼續說:「你已經證明了你知道他們是什麼,他們是非洲人,恭喜你!而你所不知道的,就我所知,有一部份至少還沒加以著墨的是:他們是誰。」

90% of the gospel is narrative, 10% is exposition – H. Grady Davis
有人說〈H. Grady Davis〉,福音書百分之九十是敘述體裁,百分之十是釋經體裁。

釋經如文章的肉,而例證如菜。有了例證聽眾聽講章會消化更好,營養均衡。釋經和例證是一個銅錢的正反面,兩面皆不可缺。若說釋經是講章的正面,例證乃是講章的背面。講章沒有例證就如同在分享資料或報告一樣,會很悶、枯燥和乏味。例證不是包裝或娛樂,而是講章的配搭和想像。釋經是分析和理論,例證是體驗和靈感。例證帶給一篇信息活力、生氣和精神。沒有例證的講章,就好像看黑白電視,沒有色彩一樣;窗戶沒有窗簾般,缺乏溫罄氣氛一樣。假如釋經對左腦思考者 (left-brain thinker) 是知識、推論和邏輯,例證就是右腦思考者 (right-brain thinker) 的創意、想像和觀感。

例證分類為故事 (個人或別人的見證)、新聞 (本地或國外的時事) 或資訊 (調查、研究、統計)。例證愈個人化的,效果愈好。如果讀者留意報紙的報導,也留意到最吸引和影響人的新聞,大都是在資訊和辯論之前先講一個故事。例如講環保,記者會先講一家人的損失和受害故事,若要講農業的問題,就先講一位農夫面臨的掙扎,講社會的種種問題,就從一些人物,可以是學生、家長或社會民眾,他們所遭遇的困難或挑戰的故事。

例證是抓住人注意力和消除人反抗的工具。很多論講道的作者都說過,還沒有打開書 (book) 或聖經之前,都要先有個鈎 (hook) 來吸引聽眾的注意。我還沒有寫這本書之前,不明白為什麼我每次講道或分享大點之前,總是先講例證,特別是分享見證或故事,那麼多年來是很有效的。每次學生們問我為什麼這樣做,我也說不出所以然,只肯定這是最有效的。無可否認,這也是一般報紙和雜誌,處理文字和寫作的優秀方法。故事是很有力量的,很多時候聽眾會記得講員的故事,而不記得他的主題或大綱。故事也比報告和資訊更有影響力,原因是故事涉及聽眾的身、心、靈,能引人入勝,不僅僅接觸頭腦而已。

不可否認的,故事比報告的效力更高。我曾經思想,為什麼報館報導同性戀的新聞,雖然是反對同性戀運動的立場,對同性戀運動不利,收的卻是反效果。原因是因為報導所採取的方式不同,造成的結果也有分別。有一次加州一些反對同性戀的團體,鼓勵持同樣看法的支持者或擁護者去首都表達他們的立場,結果隔天的報紙,不只反應了反對同性戀運動者的意見,同時還敘述了一對同性戀的故事,報導他們所受到的逼迫和挑戰,真的消除了信徒最真摯和激烈的反對,令中立或還沒做決定的人受感動,甚至一些反對的立場也受了影響。

反對講見證或故事的人,不懂得在溝通和學習的過程中,要能超越理論和資訊的限制,以及現代人的思想。每次我聽名釋經家羅賓森的錄音帶,都不由自己的非常欽佩和欣賞這位有創意和權威的講道專家,為引言所準備的故事。

我曾聽過不少羅賓森教授的錄音帶,一捲挺久的錄音帶裡,在講道大會上,他提示講員如何做好開始的印象:
「對出版社那些負責審閱書稿的人,你是否常懷著好奇?我的意思是,想要知道他們是誰?他們是如何審查一本書,如何作決定取捨那一本要出版,那一本不要出版?我曾經與紐約一間出版公司的一位編輯共進晚餐。他告訴我,每年他都會收到上百的手稿供他評估,然而,你可以想像,他拒絕的書稿比他接受的多。

我請問他是如何能夠讀完所有的手稿?他承認並未讀完所有的手稿,至少沒有全部讀完它們。事實上,大多數的手稿,他只讀了開始的一兩頁。他說:如果一個作者不能夠抓住我的注意力,並且在幾個段落之後,仍無法說服我讀下去,他在餘下的部分也不可能做的比前面的更好。
也許,在這個過程中,他有可能會錯過一些好書,但卻不失為評估一份手稿的好方法。僅靠封面來斷定一本書,似乎不可能,但可以確定,書是可以用它的引言來評判的。對講章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大多數引言,決定對講員講章的評論。」

例證雖然好,但是要留意不要讓例證的份量超過釋經的份量,要做主角而不是配角。這種錯誤很容易發生,特別是講員分享例證比釋經的時間還長,甚或釋經的功夫做的太淺或太弱。我很注重例證的長度,限制我的例證不超過三百個字或五分鐘,剛才羅賓森的例證是足足三百個字。有個我常用的方法,是用三個一百個字的段落去寫例證,這能控制我太投入故事,或愛不釋手的情況。一些故事,好像一些釋經,會變成我們的「寶貝」,每一個字都有感情,令我們不知不覺,不捨得犧牲或放棄。

一些有爭議性的例證和講章,不應該在講台上分享,因為會使聽眾反感,忘記了你的焦點。有個人智慧地說到,一篇講題會給聽眾帶來好的影響或是壞的刺激,不可能同時都做到,而效果是互相對立的,所以講員要小心處理有關政治、種族和性別的例證,免得表達了自己的偏見讓他人誤會。

概論 (overview) 或背景 (background) 是記載一些主題外必提的事情或資料。敘事性的經文適宜講歷史背景,而書信式的書卷討論主題比較合適。

做歷史背景不難,但是做主題的引言稍微要動腦筋。我聽著名黑人釋經家伊東尼(Tony Evans) 的舊錄音帶,講羅馬書12:1-2,他用背景安排,來寫有關「神的旨意」的引言堪稱模範:
「今天有個挺大的問題,就是一個人如何知道神的旨意?一個人是否可能肯定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他都在神完美的計劃中?

而且我可以保證你會同意我所說的:如果你是個基督徒,神的旨意是個嚴肅的問題。因為如果你要討神的喜悅,你就必然要肯定你所做的事,都在祂為你而設立的計劃當中。
但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神的旨意是可以找到的嗎?我們能夠知道我們在祂完美的計劃中嗎?我認為有兩段聖經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主題或觀點是一段經文的中心思想,是講員所表達正面的意見。有效的主題不是只講一次,而需要「重述」幾次,比如講員以「遵行神的話語的人必蒙福」作主題,講員可以說:「我們今天要考慮為什麼遵行神的話語的人必蒙福,為什麼按著聖經的教導行事為人是個理想的方法,為什麼不離開這條神的道路是最可靠的?」

預告或概觀是如何使聽眾得知信息的方向或圖畫。最容易的方法是列大綱的要點,但不是最佳或優秀的方法。更好的的方法,是問一些問題,而每大點是問題的答案,比如約翰福音十五章一至八節,第一個問題可以問「什麼是結果子的生活?」,第二個問題是「如何結果子?有什麼秘訣?」,而第三個問題是「為什麼要結果子?」講員亦可以「重述」這類的問題。

另外一個方法,將主題按照回答的的範圍分類。比如問「『結果子』的意義」,「『結果子』的方法」,以及「『結果子』的目的」。

在時候也可以用不同的推論,特別是一些負面的思想,來回答主題,比如問:「什麼是結果子的生活?是不是參加更多的聚會?多做一些義工或多幫助一些人?」但是要避免討論沒有意思或沒有理由去回答的問題。

結語不是在做結論,而是著重應用,結論是重複或溫習講過的大綱或內容。結語不是講更多資料,而是應用的時刻、挑戰聽眾的時候。講員不必再說新的資料,是重複已經說過的資料。很多講員喜歡在結束之前講個故事,這是不對的,因為講員是在介紹新資料,忽略了應用在聽眾身上。較理想、較好的選擇,是引用短的引述 (quotation) ,而不用長故事或報告。

在林肯出任美國總統的期間,他每次都去座落在紐約巷的長老會參加崇拜,有一個晚上他帶一位幕僚去參加星期三的聚會。

當他們聚會之後,在回家的路上,這位幕僚就問林肯總統覺得當晚的講道如何?總統回答他說:「我認為講章內容思路周詳清晰,信息傳講也有說服能力。」
幕僚就問說:「那麼您認為這是一篇極佳的講章啦?」 
「不!」林肯總統說。「只能算是一篇失敗的講章罷了,因為講員並沒有挑戰我們把所聽到的道理,去實際應用出來!!」

在說到應用的時候,講員最好不要只是教聽眾,而要挑戰聽眾。挑戰會眾的有效方法是多問他們問題,特別有教導性的、有方向性的和價值觀的問題。這就能滿足教導和挑戰的兩個需要,比如不要說「你們要禱告」,而是挑戰「你有沒有禱告?」;不要說「你們每天最少要禱告十分鐘」,而挑戰聽眾「你們有沒有每天最少禱告十分鐘?」教訓的時候過了,審問的時候來了,愈具體愈有效。講員不妨思想一下這些問題:「要聽眾有什麼決定?」、「要他們去做什麼?」和「要改變什麼?」。

附錄

練習寫「定義」(請試用白話,口頭禪或成語去幫助你補充):
「一位向主有愛心的人」是個忠心的僕人,樂意事奉神,願意將最好的獻給祂。

「一位向眾聖徒有愛心的人」是個善待弟兄姊妹的人,對主內肢體的成長做出貢獻,鼓勵他們跟神建立更密切的關係。腓力門願意開放自己的家,招待弟兄姊妹,做查經和團契,提供茶點。

「吩咐」是勉強的,命令式的,是強迫性的...

「愛」是長期的,不是短暫的,不會反悔的....

「奴僕」沒有自由、價值、地位和選擇的機會。他們不可自由出入,不能只幹他們喜歡幹的事和說他們想要說的話。他是別人的產業....

寫作的秘訣:精簡,清楚,直接。

附錄
「傳」的意思何範圍:
kerusso「傳令者」,有關福音的真理
在聖經出現61次

傳「何人」?
1。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ethnos)。(可13:10,路24:47)

2。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萬民原文作凡受造的〕(可16:15,歌1:23)

3。他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徒10:42)

4。我是奉啟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傳的福音。(拉2:2,提前3:16)

傳「何物」?
1。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1-2,4:17,10:7-8,可1:4,6:12,路3:3,24:47)

2。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太4:23,9:35,24:14,可1:14,16:15,路4:18,9:2,徒20:25,28:31)

3。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路4:18) & 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9)

4。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徒8:5,腓1:15)

5。宣傳「耶穌、說他是神的兒子」。(徒9:20,林後1:19)

6。傳「信主的道」。(羅10:8)

7。傳「釘十字架的基督」。(林前1:23)

8。傳「基督是從死裡復活了」。(林前15:12)

9。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林後4:5)

10。假如有人來、另傳一個「耶穌」、不是我們所傳過的.或者你們另受一個靈、不是你們所受過的.或者另得一個福音、不是你們所得過的.你們容讓他也就罷了。(林後11:4)

11。傳「神的福音」。(帖前2:9)

12。務要傳「道」。(提後4:2)

傳「何地」? “polis”

1。耶穌吩咐完了十二個門徒、就離開那裡、往各「城」去傳道教訓人。(太11:1)

2。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太24:14,26:13,可14:9)

3。耶穌對他們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 komopolis)、我也好在那裡傳道。(可1:38)

4。於是在加利利全地、進了「會堂」、傳道。(可1:39,路4:44)

5。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可16:20)

6。耶穌周遊各「城」( polis) 各「鄉」( kome) 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路8:1)

7。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徒8:5)


「何時」傳?
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4:2)


「為何」傳?
1。「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1-2,4:17,10:7-8,可6:12)

2。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可1:4,路3:3,24:47)

「如何」傳?
1。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太4:23,9:35) (傳道,教導和關懷)

2。耶穌吩咐完了十二個門徒、就離開那裡、往各城去傳道「教訓人」。(太11:1,徒28:31)

3。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分爭」.也有的是出於「好意」.這一等、是出於「愛心」。(腓1:15-16)

「嫉妒」
“Phthonos” 
嫉妒9次

「分爭」
“Eris”
分爭6次
爭競3次

「好意」
“Eudokia”
美意 4次
所喜悅的 2次
好意 1次
所羨慕的 1 次
所願的1次

重述 (「好句不常在」):

「每個使徒都是獨特的。他們有各人的背景,(不同的) 個性和 (個別的) 故事。」(Yap)

一個沒有異象的人,隨意而行,不是討主喜悅,乃是討自己的喜悅;不是照主的旨意而行,乃是照自己的意思而行。一個沒有異象的人,沒有方向;一個沒有方向的人,沒有道路;一個沒有道路的人,不能向前走,只能在曠野漂流。
滕近輝,《聖經中的十大異象》,「序」

為了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神呼召摩西擔起領導以色列人的重任。他為了同胞,將自己完全獻上給神,擔起了時代的需要,接受了聖工的挑戰,完成了神的計畫,成為千古模範。
滕近輝,《聖經中的十大異象》,23頁

「我們中間可能有人豐衣足食,有人捉襟見肘;有人身體健康,有人疾病纏綿;有人婚姻美滿愉快,有人婚姻失敗痛苦;有人慶祝生辰,有人死別痛苦;有人戀愛成熟,喜期已近,有人失去愛人,傷心絕望人生就如此,離不開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這幾個字,因為世事滄桑,變幻無窮。」陳終道,路26頁,天道1985

「同屬於一家人,就意味著家人之間有著深厚,堅定不移的承諾: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互相支持你。不願意為別人去做的事情,卻願意為家人去做;你不願意體諒別人的事情,卻願意體諒家人。」(華理克,《同心同行》, 28頁)

「縱使我們生活混亂、動機不純、態度不當,神仍然接納我們是他所愛的兒女。」
(華理克,《同心同行》, 52頁)

「認罪的目的不是要蒙羞,而是要蒙恩;不是要受辱,而是要復興。」(華理克,「同心同行」, 118頁)

我們怎能忍耐人無禮的頂撞?怎能忍耐無理的委屈?怎能忍耐奸險虛位的小人?怎能忍耐人的誤會和鄙視,完成福音的託付?
陳終道,長大成人3頁,天道1985

人自然而然會分門別類、糾黨結派,辜自己多於別人……
大使命是教會的擴展的觀念性基礎,是普世宣道的憲章,是傳福音的房角石,是基督的教會基本的取向。
騰近輝,使徒時代教會十二個危機, 63頁。

不要故意把膚淺的道理講得高深難明,使人以為自己所講的比別人更深奧,乃應把難明的真理用淺顯易明的話解說,叫聽的人不但易明,也易於運用在生活上。有些人故意用巧妙的術語,用引起人神秘感覺的字句,來講論原來很淺易的道理,使人只能揣摩猜想,卻不能實踐,又使人感覺玄妙莫測,以為自己已經看見別的信徒所未見的亮光,卻完全看不見自己的驕傲。像這種只能引人陷入狂傲之中,不知自卑,有使人蒙蔽於「高言大智」裏,還以為得著特別亮光的講道,是信徒所當「慎思明辨」,講道者所應當放棄絕的。陳終道,永恆的事奉,118-119頁

主耶穌親自從父神那裡降生地上,活出人中間,來傳揚真道,不單是要講出來,更重要的是活出來,讓別人看見,叫別人感受到。主耶穌把神的榮光帶進人間,叫人不單聽到道,也可以感受到,看到神的榮耀。神因著主耶穌就完全顯明出來!這是我們傳道的方法 -- 活出來!胡翼權,傳道


釋經的工作

「意思是什麼」和 「意味著什麼」(加強『重述』)

「如何」和「為什麼」
- 與神的關係
- 跟別人的突破
- 對自己的影像

「鑰字」和「其他直接及密切記號的關係」

釋經
Define 定義:「鑰字」的意思
解答「何物」的問題
Defend 證明:「鑰字」的根據
解答「何處」的問題
Develop發展:「鑰字」的過程
解答「如何」和「為何」的問題

講章版式
引言: 例證 (200-300 字) ,背景/Overview (100字) , 主題/View (10字) , 大綱/Preview (30字)

原則大綱: 例證 (200-300字) , 釋經 (500-600字)

結語: 發問題及挑戰 (100-200字)

The Paralysis of Analysis解析的癱瘓
The Need to Research Everything
什麼都要研究
The Need to Report Everything
什麼都要報告
The Need to Resolve Everything
什麼都要解答
The Need to Redo Everything
什麼都要重做
The Need to Replay Everything
什麼都要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