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6, 2008

第一步:選擇經文 (Choose the Text)

第一步:選擇經文 (Choose the Text)

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一名老美國印地安人去參加主日崇拜。那天牧師的講道缺少屬靈餵養,所以這位牧師就用大聲喊叫和擊打講台去掩飾他不充足的準備。其實,可以說,他講得「風大浪大」。禮拜後,有人問那印地安人基督徒,他覺得牧師的信息如何? 想了一陣子,他用六個字綜合他的見解:「高風、大浪、無雨。」

所有的講道可以分為三種基本的形式:專題式、經文式和釋經式。
(一) 專題式的講道,是以一個特定的主題為題目,選用幾段經文專門去研究那主題。講員有充分的自由,選擇或提出某個專題,用不同的問題和問題的答案來預備大綱或要點,而不去研究某段經文的結構或發展。

例如,講員選擇「愛」為講章的專題,他可以考慮使用六個記者們採訪時經常引用的問句,做他講道的大綱。這些問句被喻為「六位好朋友」,又稱作「六何」:「何物」、「何人」、「何地」、「何時」、「為何」及「如何」(英語所謂5W 及1 H: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and How)。這六個標題可以引申出無數有趣的問題。分段就可以從以下的問題之內來選擇:
何為愛?回答「何物」的問題 (林前13:4-7);
當愛何人?回答「何人」的問題 (約13:35);
愛從何而來?回答「何地」的問題 (約一4:7);
何時需要愛?回答「何時」的問題 (箴17:17);
為何要愛?回答「為何」的問題 (約一4:12);
人當如何愛?回答「如何」的問題 (彼一1:22)。

專題式的講員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做講道大綱,或者可以引用問題的答案做大綱的內容,比如以下的要點:「愛是無條件的」、「愛是互相的」、「愛從神而來」、「愛是無止境的」、「愛是神所給的命令」或「愛是有行動的」。

六個問題,講員不一定要全部使用,也沒有必要全用,因為講道的時間有限。假如講員選擇三至四個問題或是問題的答案做要點,即可構成一篇不錯的講章,同時也夠他應用。通常最基本和有效回答的問題,是「何物」、「為何」及「如何」。

在歐洲培訓課之前,我有機會與一位招待我的平信徒講員聊天,他蠻興奮地坦承分享他經常講道的方法和內容。這位弟兄最近講完的講道題目是「順服」,他說到如何用幾個問題來作為他的講道大綱:「順服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順服神?」和「如何順服祂?」。他的分段和內容顯出他有方法和思想,他也很用功,我很佩服他對講道的委身、熱情和精神。聽他講完之後,我就問他一個問題:「你為什麼用這個方法來講道?」他立刻很自然而且輕鬆地回答我:「因為容易嘛!」

專題式講道最大的弱點,就是經文是從聖經中許多不同的地方找來,而不是研究一段固定的經文。使用這個方法的講員,沒有辦法完整的挖出一段經文的深刻內涵。況且如何選擇要分析的經文,本是較抽象和主觀的,而且對每段經文的上下文,也沒有時間去深究,況且常常所選用的經文和內容也未必都一致有相同的意思。比如,一位學生用提後4:10「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原文的強調是「愛」),來分析路加福音十二章十四節愚蠢財主的「貪心」;事實上, 在提後4:10保羅所用的乃是聖「愛」(agapao)這個字。我研究之後,跟他解釋:雖然中文的翻譯是一樣,但是在希臘原文裡這兩個字卻是不相同的字。如果學生能多花一點時間,集中研究一篇主要的經文,避免跳來跳去的找更多經文來補充或彌補他的觀念、思想或看法,這問題根本就不會發生。反反覆覆幾段經文,不但帶來混亂,也會造成講員離開經文的原意和範圍越來越遠。有人認為這些對比法即是「以經解經」的釋經原則,然而「以經解經」不只是如此。「以經解經」的方法本該是有範圍、限制和原則的,不可濫用。我認為最佳的方法乃是採用原文串珠做為工具來進行有把握、有權威的研究。錯用或誤會「以經解經」的原則,會誤導聽眾漫遊天涯海角,造成無謂重複的工作。我稱這類的釋經錯誤為「蘋果和橘子比較法」,而不是正當地「蘋果和蘋果的比較」。

一位有名的傳道人對我說,最近他根本不要準備什麼講章,只需打開聖經字典,按著題目和內容去講就行了。無怪乎有個教講道的老師,調侃地說:「講員在五年之內只該被准許講一篇專題講章,一旦講完之後就要悔改!」

另一個常見的講道形式稱作「經文式講道」。經文式講道通常以一段經文為中心,而不是串聯數段經文,講員會費心思並仔細地分析每一節經文的內容。一般經文式講道講員會解釋整段經文,花相同時間在每一節經文或每一節有趣的字上,強調經節和經節裡的字句,遠超過講論主題式地用歸納方式去解答每節每字的「何物」、「何人」、「何地」、「何時」、「為何」及「如何」等等的問題。經文式講道講員以「逐節」分析每一節的經文為挑戰。

這類處理信息方式極受內容的限制,例如分析哥林多前書十三章,關乎「愛」的信息,處理起來就很麻煩了。因為解釋哥林多前書十三章裡,形容「愛」的每個字,都是講解不完的,而且這樣的解經法會很容易使聽眾睡覺或感到沉悶,講員自己實際是在扮演參考書的角色!我聽過不少經文式講員講不完信息的時候說:「這篇信息今天講不完了,所以你們如果要聽經文的結局,下個星期再回來聽吧!」難怪華德‧凱瑟說:「每五年才能有一次專題講道,講完後還得利可悔改,球神赦免。」(華德‧凱瑟,《解經神學探討》,4)

不過經文式講道也有它的吸引力,我認識一位大學老師,他蠻喜歡聽這類講道,認為一般的講道不嚴謹、太淺白,無法滿足或供應他的需要。這些會眾聽普通講道,覺得「吃喝不飽」和「不夠營養」,所以選擇聽有實力的經文講員。當代經文講員中,有一位頗受歡迎又令人敬重的恰克史密司牧師 (Chuck Smith),許多牧師亦喜歡聽他講道。

然而最有組織和方向的講道,還屬釋經式講道。釋經式講道是研究一段經文並找出這段經文的主題與中心思想 (羅賓森的核心概念)。羅賓森在1980年寫了「實用解經講道」,當中多麼完美地為講道下了一個定義:「解經講道是在經文文脈中,藉著歷史、文法與文字所衍生和傳達的一種溝通。聖靈藉此先應用於講員的人格和經驗上,然後透過他傳遞給他的聽眾。」(18頁,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1)。坎培拉 (Bryan Chappell) 說:釋經講道的工作乃是「透過一篇經文的分析要點和分點去取得作者的意思、信息的內容,使之被應用於聽者的生命。」(Chapell 1994, 129)
經文的分題和重點都應該是圍繞著這個核心概念,分段及大綱則應隨著經文的自然進展逐步解開。釋經講道的關鍵在找經文的鑰字,不相關或其次的思想、概念、片語和用詞,或許稍微提說,不需要深究。這樣的講道是把焦點歸回聖經作者的原意,較少挖掘經文的插題;要求講員有實力的解釋關鍵的經文內容,並讓用心研究聖經和認真聽道的弟兄姊妹,看見經文的大圖畫和中心思想。

著名的釋經講員邁爾博士 (F. B. Meyer),分享早年時他的導師比樂牧師 (Birrell),如何鼓勵他離開專題式講道,同時指導他朝著釋經講道的道路和方向去發展與努力。在一次聚會結束後,同行回家的路上,比樂對邁爾說:「今晚你傳講的信息非常好,可惜它是一篇專題式的講章,如果你要以專題式講章作為你講道的模式,可能很快你會用完那些專題,然後你怎麼辦?因此我建議你可不要像我過去三十年的做法。要讓你自己成為一個釋經講道者吧!這樣你會一直保持神話語原有的新鮮感,並且建造出一間健康有力的教會。」 (Listening to the Giants, Warren Wiersbe 97,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0)